“监管员”到“护航员”,泸县探索“安全+”服务新模式

2025-03-13 11:25: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付才茂)“以前我们总是担心检查多、整改压力大,现在有了专家服务,不仅上门帮我们排查隐患,还全程指导标准化整改。”近日,在泸县经开区某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专题会上,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近年来,泸县转变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用好“靠前服务、简政降负、数字提能”三项机制,推动安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从安全生产的“监管员”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护航员”,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服务护航,提升企业“便利度”

走进四川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泸县应急管理局聘请的省级安全专家王刚正在对反应釜压力装置进行“把脉问诊”。

“这条管道的压力表校验标签模糊,必须立即更换。”王刚指着设备提醒,“这类仪表就像设备的‘眼睛’,定期校准才能确保‘看得清’。”企业安全监管负责人当即回应:“我们马上建立特种设备校验电子台账,今后一定做到到期即换、全程可溯。”

这样的“体检”已成为泸县重点企业的常态。2024年以来,泸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省级专家团队,对126家危化、矿山等重点企业开展“全科式”隐患排查,累计发现并整改重大隐患19条,指导企业建立“一企一策”整改方案67份。

与此同时,泸县针对重点企业建立的“1+7”(即企业负责,领导包保、行业监管、属地监管、专班监管、专家服务、远程监控、中队服务)七级监管体系,全程“一对一”“跟班式”服务指导,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生产末梢,协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简政降负,激发企业“活跃度”

“过去每个月都要迎接不同部门的检查,现在通过‘综合查一次’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四川某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刘总对监管方式的变化深有感触。

今年3月,泸县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的联合检查中,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执法人员通过“企业健康体检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将原先需要半天完成的检查压缩至2小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这种变化源于泸县制定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一目录、五清单”制度,改变“凡执法必处罚”模式。2024年监督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2.2%,行政处罚案件和罚款同比分别下降51%和52%,但企业隐患整改率却提升至98.6%。“不是放松监管,而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泸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雷世武解释道,“我们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但会建立跟踪整改台账,这种‘柔性执法’反而让企业更主动配合。”

数字提能,跑出服务“加速度”

在泸县政务服务中心应急管理窗口,某危化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先生正在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真没想到现在全程网上办理,5天就拿到了电子证照。”他兴奋地展示手机里的电子许可证,“这在过去至少要跑三趟等半个月!”

泸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5项冗余审批事项,将承诺时限压缩65%,全程网办率连续三年保持100%。更让企业惊喜的是“互联网+执法”系统的应用——在某建材公司,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终端调取企业近半年的安全隐患自查记录,结合物联网监测数据,仅用2小时就完成全面检查,效率提升35%。

泸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杜良仲表示,之后也将持续深化监管服务创新,为泸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安全屏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