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小白”的蜕变 探索如何“刮”掉人体内的“板板肉”

2021-10-11 15:29: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郭慧琳)“几年前的我就是个科研‘小白’,这次能顺利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身后的两位恩师、科研队友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器。虽然过程很艰辛,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10月11日,记者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获悉,该院药学部的科研人员杨旭平博士以《胆汁酸-TGR5轴介SGLT2抑制剂改善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这个课题拿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探索

脂肪燃烧增加能量消耗,能“刮”掉体内的“板板肉”

该课题主要围绕肥胖及相关并发症展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及超重人口逐年上升,肥胖增加了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癌症的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因此,探索肥胖的发病机制同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而杨旭平要做的,就是针对把导致肥胖的最直接机制——脂肪代谢,更近一步讲,也就是能量代谢这个过程研究透彻。这里脂肪直白点说,就是体内的“板板肉”。

“之所以会肥胖,因为能量调节稳态失衡导致。人在进食过程中摄入能量,而通过运动或一些药物干预等方式则促进能量消耗。当能量摄入大大高于能量消耗的时,积累多余的能量就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杨旭平说。

通常情况下,白色脂肪组织(备注:白色脂肪组织是人体内脂肪组织的一种,主要功能就是把多余的脂肪存储在体内。)是主要的储能器官,在进食或能量需求升高的情况下,脂肪可通过脂解(备注:可简单理解为分解现有脂肪并转化为可用能量的过程。)生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备注:游离脂肪酸是中性脂肪分解成的物质之一。),经血液循环运送至其它组织器官供其氧化利用。因此,人体体内还有一种消耗能量的器官——棕色脂肪组织,该器官在维持啮齿类动物和婴儿体温及能量平衡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杨旭平表示,近年研究发现,在寒冷环境或药物刺激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会出现一种“米色脂肪细胞(备注:米色脂肪细胞可能是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新作用靶细胞,肌肉运动产生的irisin可以将白色脂肪转换成棕色脂肪。)”,这一转变过程也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杨旭平进一步解释到,“将机体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诱导成消耗能量的产热脂肪已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新途径”杨旭平解释到。

基石

是个很“轴”的人花4年时间“磨”出一篇发表

杨旭平出生在泸州的一个小县城——古蔺县,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出身不好,没什么科研基础,就是个“科研小白”。2016年,杨旭平到四川大学读博,所学专业为临床药学,课题需要围绕药物研究展开。那时还是“科研小白”的她其实是很自卑的。“学校里全是高材生,刚开始进到实验室的时候简直是‘手足无措’,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杨旭平说。

幸运的是,杨旭平在读博期间遇到了一位可以说是“引路人”的导师。“你来到我这个实验室,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泡在这里,离开这个实验室时我希望你能学到真本事走出去,而不是混了几年日子。”杨旭平回忆起当时博导对她说的话。读博期间,她在导师的带领下,杨旭平从一个科研“小白”一步一步走上科研之道,再到如今的小有成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印证在了杨旭平身上。

杨旭平很“轴”,非得把课题写得漂亮、写到自己满意才行,这时在读博时写的课题还是半成品。2019年7月,杨旭平回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班,为了不耽误工作,后来一年时间的里,杨旭平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实验进行补充。“最累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数据,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一个月就跑了两次武汉,不过这些都是值得的。这个课题就是我的亲儿子一样,虽然我回来上班了,我还是希望能够将他很好的完成。”杨旭平调侃道。这一课题,杨旭平从从下笔到发表,花了4年的时间来“磨”,课题的成功发表获得阶段性成果,也为后面拿下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奠定了基础。

申报

“抱团取暖”整个基金本子改了不下200遍

回来后的她开始带学生,她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要读文献,不仅学生要读,她也要读。就在某天读文献时,灵光一现,发现了可以在原来发表文章上做出延伸的点。这也成了她探索这条科研之路的灵感来源。

回来后,“一无所有”的杨旭平得到了硕士导师的支持,硕士生导师给了她一笔经费、配置好人员,让她专心地去做科研。就这样,杨旭平“钻”了这项科研中,“在科研里接受到的最多的,是试验失败后带来的负反馈。科研探索的都是未知的东西,未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做出来的试验都是失败的。也就意味着,我每天都要面临这些失败,挫败感很强。加上我专职科研,也就是说科研就是我的唯一,如果我的唯一都做不好了,那么这对来说就会觉得整个人都很失败。”但是在重任的推动和鼓励下,因为挫败而“丧”的杨旭平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才有了今天的蜕变。

这杨旭平第一次申报青年基金,万万没想到会被选中。“在写基金标书时,其实心里特别没底。”杨旭平说。要说能拿下青年基金,杨旭平有个小秘诀,就是“抱团取暖”。

“我觉得用这个词更巴适点喃。”“我觉得这个标点符号没有用好呢。”“重新改!重新改!”“搞科研永远都不要单打独斗,当时和我一起写课题的还有郭仕伟博士。一天课题一天反反复复可以改20遍,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措辞都必须通俗精确。”杨旭平说,“有时自己的标书看久了就看顺了,我就给他看,然后讨论去讨论来,一起‘抱团取暖’,打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抱团补足短板。”

杨旭平表示,哪怕这标书和周围的人不在一个研究领域,杨旭平也会拿出去给他们看。杨旭平告诉记者:“标书不是要自己看得懂,还要让不在这个领域的人看得懂,在和他们的交流沟通,可以碰撞出很多“火花”。当时找了不下20个人看本子,多听取意见,心里才没有那么慌。标书里语言尽可能简洁凝练,每一句话都不能是废话,要让看标书的函评专家眼前一亮,迅速抓取得到重点。”

杨旭平不止一次将标书提交,但提交后总觉得哪个词儿、那句话没用对,又撤回重新改。经过不下200多次对标书的修改,在申报时间截止的最后一刻,杨旭平才正式将标书提交上去。能获得该项目,杨旭平就在开始不断告诉自己:“只要今年在比去年的基础上又进步了,就是好的。再难的课题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在往前走,就对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