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西南医科大学——党建引领开新局 勇毅前行谱新篇

2023-07-05 09:03: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瑞林 王友聪

六月,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约而至。说起5年的大学生活,西南医科大学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郭萍深有感触:“5年来,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有离别,也有相聚。今年,西南医科大学32个专业计划招生4700人,较去年增加400人,还将新增临床医学“本硕衔接创新班”,以满足广大考生报考愿望。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6月2日上午,西南医科大学机关党委学团支部赴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开展“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将红色基因根植于血脉,是西南医科大学广大师生的“必修课”。

这是西南医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两个切片。西南医科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深入实施“136”发展战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学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在校生人数分别增至16889人、3447人、350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川渝医疗卫生战线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党旗飘扬 锚定正确航向

从最初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到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再升格为泸州医学院,以及如今的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南医科大学坚持党建引领,为事业发展牢牢锚定正确航向——

坚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讨论决定事项“两张清单”。学校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等次。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思想建设持续深化。学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获批试点院系3个、思政精品项目3个;思政微电影公开课作品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1项。

坚持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组织建设更为坚实。“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占比达100%。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8个;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和优秀支部工作法各1个。

除了守好高质量党建“主阵地”,学校还种好高质量人才“良田”。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要求,依托“课程思政”整体实践,培养“德才并进”的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

学校采取“思政+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思政理论课建设,设立10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逐步把所有专业课程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同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形成校内校外协同、高低年级共享、师生联动的“思政理论课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办卓越人才班,培养造就优秀时代青年。

学校不断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立德树人实效持续彰显。五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4个;新增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74门。学校本科生深造率保持在35%左右,本科推免生增至5%,40%的推免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持续高于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如今,西南医科大学已构建起以培养‘德才并进’的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为核心,以‘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医德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表示。

踔厉奋发 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校建设规模比以前大很多,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大幅提升,还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再次回到西南医科大学,1966级医疗系校友姜世正十分感慨。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西南医科大学以第一次党代会绘制的发展蓝图为牵引,持续推进“136”发展战略,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面完成总体规划建设战略任务、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呈跨越式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2021年10月,西南医科大学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临床医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实现了省属高校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今年,学校强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在一本批次招生中增设临床医学“本硕衔接创新班”,不断加强临床医学应用创新人才培养。

形成“本、硕、博”完整学位授权体系;获批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5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24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这些成果的获得,只是西南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实现提质增效的缩影。

五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坚持“分类分层、辐射带动、递进培育”的理念,以一流学科为引领、骨干学科为带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补充,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协调、竞相发展、互为支撑的学科新格局。学校现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新增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8个,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顺利通过国家专业认证。

学科奠定基础,科研迸发活力。作为省属高校,西南医科大学的科学研究既坚持对接国家战略,又对接产业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团队研发的两种新型放射性新药,自2021年底进入临床转化以来,在癌症骨转移治疗中疗效很满意。2022年11月,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被泸州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工作局授予“细胞治疗与细胞药物泸州市重点实验室”,目前该研究院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项目)、肿瘤免疫治疗研发平台等多个项目基金支持,已实现专利转化1990万元。

五年来,学校加强创新攻关,年科研经费增至2.9亿元,现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5个,形成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团队46个,获批省级创新团队7个。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一方面,学校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五年来全职引进博士学位教师200余人,柔性聘任高层次专家85人;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教育、进修访学等途径提升个人能力水平,送培博士172名,33名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9人,占比47.3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95人,占比44.8%。

五年来,学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文化铸校、以文化人成效显著。科技大楼、学术交流中心等12个EPC+PPP项目全部建成投用;着力推进以展示校史、红色文化、医学文化为主题的“六馆合一”特色文化馆群建设,建成新校史馆、江山平远堂等文化场馆4个,打造玉带河等文化景观6处;学校拥有科普基地7个,其中人体生命科学馆于2022年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科普共享基地;大力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获评四川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系统性硬实力’。”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春祥表示。

扎根川渝 践行责任担当

泸州忠山,220级阶梯之上,是青年学子学习医学知识、扎实理论基础的沃土。在岁月的更替中,一代又一代西南医大人从课堂走向临床,为川渝滇黔结合区域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先后派出398人次驰援湖北武汉、海南、新疆等地,远赴埃塞俄比亚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成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成功救治199人,获4项省级以上集体表彰,22人次获个人表彰……

面对泸州市泸县6.0级地震、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等灾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组建医疗救援队,全力驰援灾区。

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先后选派57名干部赴26个县(市、区)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高质量完成受帮扶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获7项省级以上集体表彰、4项个人表彰。

西南医科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不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化市校合作、省市共建——与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附属泸州医院,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作建设山东省立医院四川医院,与川滇黔等地23家医联体单位共同组建医联体党建联盟,与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共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医科大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力开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学校将继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廖斌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