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陈跃很忙,几乎每天都要和科伦博泰进行沟通。
作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在3月底迎来新进展——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伦博泰”)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放射性核素药物偶联物(RDC)药物SKB107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临床试验通知书。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陈跃教授正在指导青年工作人员分析检查检验指标 摄影 梁婷
据悉,由陈跃团队与科伦博泰共同开发的药物SKB107,以小分子作为靶向配体,搭配适宜的连接子、螯合剂和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而组成的新型RDC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骨转移。与传统外放射治疗相比,RDC药物SKB107可惠及全身多发骨转移患者,且靶向性强,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期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而对比传统骨转移治疗药物,可有效杀伤骨转移的肿瘤细胞,期待治疗骨转移疗效潜力。
2023年9月14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科伦博泰就RDC药物SKB107订立了独占性许可协议。
在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看来,这是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典范之作,是“双向奔赴”。
SKB107(TBM-001)成功获批临床试验推进会
双向奔赴,同样在科伦博泰相关负责人的口中得到印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合作中,双方采用“里程碑”和“资源共享”的模式,既保障了研发团队的积极性,又实现了优势互补,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具体而言,学校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完成了核药项目的早期研发,并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提前摸索经验,为后续临床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则以成熟的研发生产体系、丰富的行业资源、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加速新药的上市与推广。”他补充道。
张春祥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2021年以来,以学校层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2个。
合作模式的创新,足见西南医科大学对校企合作的重视。
西南医科大学“扬子江药业创新融合班”开班-王友聪摄
张春祥告诉记者,所有的合作,均采取“1+N”合作模式,合作框架协议涉及的具体合作采取“一事一议一签”的原则。合作内容包括联合培养人才、科研和共建平台三个方面。
其中,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实习、实训、见习、就业基地、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等。科研合作含有横向课题、创新研发、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换等。共同建立平台,则包括药物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成立实验室等。
在西南医科大学,有个“扬子江药业创新融合班”,这是由学校与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该班级面向学校相关院系选拔出30名优秀学生,通过精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第二课堂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能深度理解企业管理与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培养为期2年,研究生为1年,毕业后将迅速投身医药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核心岗位。
此外,西南医科大学与通瑞生物制药(成都)有限公司、中健合力宜宾博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为地方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张春祥介绍,下一步,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西南医科大学将继续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版图,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共进,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西南医科大学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征程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拓展新领域,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更多企业携手共进,书写校企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