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润心+体育赋能,西南医科大学暑期实践点亮基层生活

2025-09-19 17:02: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黄诗韵) 9月18日,据西南医科大学消息,在暑假期间,该校组建多支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泸州、遂宁、阿坝等地社区、乡村与福利院,以美育润心传递文化温度,以体育赋能激活基层活力,在服务一线中扎实落实体美浸润目标,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美育润心:让传统文化“活”在生活里

该校以“非遗传承+高雅艺术+中医美学”为核心抓手,打破传统文化“博物馆橱窗”式的呈现模式,将美育融入基层服务的方方面面,既传递文化自信,更实现“心理赋能”的育人实效。

在非遗传承领域,西南医科大学团队深挖川渝特色,让美育兼具地域韵味与疗愈价值。在泸州市分水岭镇,该团队以国家级非遗分水油纸伞为载体,设计“触竹识韧—伞面绘情—集体创想”三阶活动,8天内指导完成110余件油纸伞作品。活动后调查显示,参与儿童的传统文化认知提升率达32.7%,亲社会行为能力提升29.3%,完美形成“精准画像服务对象—匹配导入艺术介质”的思政闭环。而在泸州市泸县雨坛彩龙发源地,团队开展8场舞龙技艺培训,6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龙翻滚”“龙抱柱”等经典动作,让非遗技艺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另一边,在遂宁市蓬溪县,实践团队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开展“创意沙画”活动,引导青少年用彩沙描绘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3场活动覆盖150余名学生;同时搭配“科学家故事会”与红色主题歌舞表演,让艺术创作深入人心。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黄桥社区,“我眼中的中药”主题绘画比赛吸引多名儿童参与,孩子们用画笔将龙眼、乌天麻、青果等中药材转化为创意作品,让中医美学与艺术体验实现深度融合,活动覆盖50余人次。

为了让中医美学实现科普传播,在泸州市龙马潭区云台社区,团队展示赶黄草、栀子等泸州道地药材标本,让儿童直观感受中药形态;同时以顺口溜教学心肺复苏、用薄荷叶示范防暑妙招,覆盖60余名儿童,发放科普手册80余份。在阿坝州小金县,团队与当地青少年共制藏药香包,在一针一线中编织汉藏元素花纹,既传授藏医药知识,又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共制作香包50余个,并为120余名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让岐黄智慧成为提升文化认同的“活教材”。

体育赋能:让健康活力“满”在社区里

针对基层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将传统体育与适老化、大众化改造相结合,以体育为纽带守护群众健康、激活社区活力,让“治未病”的中医养生理念扎根基层。

在服务银龄群体方面,该校团队精准设计体疗项目。走进泸州市社会福利院,针对老年人认知健康与身体机能短板,创新推广“手指八段锦”与“清肺拍拍操”,7天服务覆盖100余名老人,94.7%的参与长者反馈“动作简便、身心舒畅”。在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的社区里,团队在教学八段锦的同时,融入脑卒中预防知识,用通俗语言讲解锻炼中的健康注意事项,吸引150余名居民参与,其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70%,不少居民课后还自发组成锻炼小组,让传统体育成为社区日常。

在传统体育技艺传承上,西南医科大学联动专业力量强化保障。在泸县雨坛彩龙传承活动中,20余名师生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与村民配合鼓点节奏,完整呈现“穿花绕柱”“翻江倒海”等传统舞龙技法。针对演练中队员体力消耗大的问题,团队联动运动康复专业力量,演示肌肉拉伸、关节保护的规范方法,提供运动损伤预防专项指导,让非遗传承更具专业性与安全性。

此外,该校团队还聚焦基层健康知识普及,以通俗模式传递防疫要点。在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针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薄弱的特点,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艾滋病等开展科普讲座5场,入户走访30余次,覆盖村民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在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团队通过动画短片为80余名儿童讲解蛔虫、包虫等寄生虫危害,引导孩子们创作“消灭寄生虫”主题绘画,并带领辨识驱虫藏药、共制藏式香包,让健康知识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历时2个月,西南医科大学暑期“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足迹遍布3个市(州),开展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服务—成长共同体”育人模式,总结实践经验,继续推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文化传承创新贡献“西南医大”的智慧与担当。(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