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泸州观察 张其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先后与泸州市叙永县白腊苗族乡荍田学校、龙马潭区新民小学正式签署《校园足球结对共建合作备忘录》。根据约定,未来三年,双方将围绕基地共建、人才交流、教学训练资源共享、竞赛活动与文化培育、科研与健康促进五大核心维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园足球合作,为地方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注入高校力量。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与泸州市龙马潭区新民小学校校园足球结对共建签约仪式现场。
作为扎根泸州的地方高校,西南医科大学此次与小学“牵手”并非偶然。“学校早在2023年就与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签订了《结对共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去年我们又与龙马潭区教育和体育局深化了合作共识,此次校园足球结对是校地体育合作的精准延伸。”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邹小萍介绍,坚实的前期合作基础,为此次精准对接奠定了良好根基。
与以往“大体育”范畴的合作不同,此次结对共建贯彻落实国家“足球振兴”战略和体教融合等上级要求,将焦点精准锁定校园足球。“高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责任,我们希望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与专业人才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邹小萍表示,西南医科大学的校园足球工作实力为合作提供了硬核支撑——该校2018年获批四川省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单位,学校女子足球队近年来战绩亮眼,先后斩获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全国总决赛冠军、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乙组全国总决赛季军、2025年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高校足球女子校园组冠军等多项重量级荣誉,成为校园足球领域的标杆力量。

西南医科大学女足在比赛现场。
为扎实推进此次结对共建工作,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前期对结对学校进行了细致调研。据悉,荍田学校与新民小学均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足球运动基础,但受限于资源条件,面临足球专业师资力量短缺、足球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不完善等发展瓶颈,成为制约校园足球提质升级的关键因素。
“找准短板才能精准发力,这也是我们确定结对共建方向的核心依据。”邹小萍表示,合作将针对性破解这些难题,通过专业人才驻校指导、教学训练资源互通、品牌竞赛活动共建、足球文化浸润以及科研赋能健康等举措,助力两所学校持续擦亮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品牌,同时为探索高校支持地方基础教育体育和校园足球工作发展的有效模式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正在给学生上运动损伤预防课。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共建还融入了西南医科大学独有的“体医融合”特色。依托学校医学学科优势与运动康复专业特长,合作将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损伤预防、康复知识普及、体能科学评估等专项指导,让孩子们在享受足球运动乐趣、强健体魄的同时,掌握科学锻炼知识和方法,实现“运动+健康”双提升。
此次校园足球结对共建,既是西南医科大学深化校地合作、主动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双方落实体教融合政策、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谈及未来规划,邹小萍透露,下一步将深化做细各项具体帮扶举措,力争在足球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活动开展、竞赛成绩提升上实现有效突破;后续也将总结共建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计划签约更多学校扩大帮扶范围,并持续加强学校女足建设,以榜样力量推动校园足球在学校和区域内广泛普及,让足球运动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载体。(西南医科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