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绩单丨西南医大育人新路径,让学子逐梦之路更“丝滑”

2025-11-28 16:25: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川观新闻泸州观察 张其

“20人的小班制,9年本硕博贯通培养,这与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谋而合’。”11月27日,在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领军人才班,首届学生吴芊谊的话语,道出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

在西南医科大学,像吴芊谊这样在特色培养中逐梦成长的学子还有很多。近年来,该校深入实施“新医科”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构建起“本—硕—博”贯通、拔尖与复合型人才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用差异化培养、优质化资源、创新化改革,让万千医学学子在这里拔节生长。如今,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已增至25808人,人才培养质量更是硕果累累:去年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总通过率领跑全国,临床医学跻身全国30强,口腔医学通过率96%,护考通过率100%。

“作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已搭建起‘本科筑基—硕士赋能—博士突破’的阶梯式培养路径。”西南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郑小莉介绍,自2024年起,学校相继推出临床医学“拔尖创新班”、全国首个“核医学影像技术辅修班”,2025年再添临床医学“领军人才班”、基础医学“祖德班”(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祖德班”的命名,是想致敬西南医科大学建校元老、我国高空生理学奠基者张祖德教授),形成覆盖多领域的改革班矩阵,让不同志向的学子都能找到专属成长方向。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领军人才班”正在做实验。

改革班多领域赋能,逐梦之路更“丝滑”

“1V1导师带着做科研,连续性课程筑牢知识体系,线上线下随时能找老师答疑,这样的培养模式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吴芊谊谈起“领军人才班”的学习体验,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刚入学时,一上午4节同类型课程的高强度节奏让她有些吃不消,“课上记不住,课下跟不上”成了初期的难题。好在老师提前梳理知识点、说明授课风格,还根据班级反馈调整讲课速度,她也摸索出课下及时复盘的学习方法,慢慢跟上了节奏。“现在我已经跟着导师接触大创课题,目标是9年毕业时发表高质量SCI论文,在神经外科领域从手术助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医师。”

同样有不少收获成长的,还有基础医学“祖德班”学生吴雨杨。“初高中就痴迷科研与医学,‘祖德班’5+3本硕衔接的模式,还有小班制教学、双导师制,非常吸引我。”吴雨杨说,大一刚入学她就选定了导师,提前走进实验室参与组会,还旁听了不少教授讲座、加入南京医科大学东西端云课堂。虽然还没开设专业课,但这些实践经历让吴雨杨对基础医学研究有了直观认知。“面对大学自主学习的挑战和难度陡增的课程,学术导师会定期询问学习情况,学业导师则给予心理疏导,让我在迷茫时总能找到方向,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医学基础建设领域深耕。”

“从‘领军人才班’的贯通式培养到‘祖德班’的拔尖化培育,我们的改革班级如同一个‘成长加速器’。”郑小莉表示,学校通过精准匹配学生需求与培养目标,让学子在优质资源里明确方向、突破自我,逐步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医学后备力量。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祖德班”在学习理论知识。

灵活创新教学,育人动能再升级

“普通班侧重合格应用型人才,辅修班聚焦跨专业复合型骨干,我们要培养的是核医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医学影像技术辅修班老师,漆赤精准勾勒出不同培养模式的定位。作为全国首个该领域辅修班的授课教师,漆赤与团队大胆创新,将单一课程拆解为核医学、核药学、影像核医学等6个专业方向,增设前沿交叉模块,让学生实现精准化、深层次学习。

不仅如此,漆赤还透露,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的问题,辅修班以“够用为度”筛选核心知识,通过文献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培养“微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大幅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性与科研竞争力。为了让教学紧贴产业需求,该班级创新性推行“优秀企业研发人员入课堂”模式,邀请多个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授课。企业不仅开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供学生实训,还派出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参与考核,构建起“校内学习+医院见习+企业实训”的三段式培养闭环。

同时,面对师资适配、考核体系完善等挑战,该校正推进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训基地”,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将科研参与度、创新提案等纳入考核,通过分层培养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实现成长突破。在教学改革之下,该校以创新作链接,为人才培养质量升级筑牢了根基。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我们始终聚焦‘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西南医科大学实现价值成长。”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何涛表示,学校既瞄准医学前沿培养“顶天”的领军人才,又立足行业需求培育“立地”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供给格局。未来将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产教融合,拓展实践资源,完善评价体系,让育人模式更贴合时代需求。同时稳步扩大办学承载力,推进本科、研究生、国际教育协同发展,培育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