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特别报道:文化建设的力量

2016-11-25 10:55: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洁

人说,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

在吹响“中国梦”集结号的当下,文化,这种“柔弱于水”的力量正在酒城大地上发酵、裂变,“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为泸州“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提供着强大的动力。

润从心灵深处塑造人

10月27日,由中国“铁线狂草第一人”倪为公老先生的弟子杨宗鸿耗费十年时间筹备、编写的《倪为公书传》和《倪为公书法集》在泸州张坝艺术区首发。

张坝艺术区,是泸州文人的会客厅。这里,倪为公书法艺术陈列馆、大道堂陈仕彬艺术馆、涂强绘画工作室、王跃奎工作室、江阳区政协诗书画院创作基地纷纷落户。而这些名家工作室都作为开放性展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艺术名家们在里面开展文化创作、文化传播和艺术研究。只要你常去走走看看,总能染上点“文气”。

当然,在泸州,寻求文化的力量,更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走进社区、农村随处可见的文化院坝。

自从建起了文化院坝,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桥村村民健身娱乐的热情高涨。村里建起了室外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还有舞台、电影固定放映点、特色文化宣传场,选择颇多,不少村民放弃了打牌的爱好,投入到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

凤凰湖小学的代课体育老师邓国明和同村的几位村民组成了纳溪区第一支乡村篮球队,代表平桥村出去打了好几场友谊赛,成绩还不错。邓国明还免费教孩子们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培养其爱上体育运动。随着文化院坝越建越多,更多的社区和农村都有了就近又不花钱的“文化娱乐圈”、“体育健身圈”。

戏三台大戏只是开始

11 月 5 日晚,第六届川南文化交流展示活动中,来自泸州市的原创川剧 《报恩记》 在宜宾酒都剧场上演,赢得了宜宾市民好评。宜宾,只是这部泸州人创作的讲述泸州人故事的原创川剧走出去的第一步——2017 年,深圳、香港、北京等地都将是《报恩记》计划的演出地。

泸州人计划把《报恩记》打造成为继话剧《蒋兆和》、《醉美“泸州河”》驻场演出和泸州本土第一部大型音舞诗画剧《天赐泸州》“泸州三台戏”之后又一台常演常新的精品剧。

这三台本土大戏,加上今年新推出的《报恩记》,以及每周五晚上在江阳艺术宫演出的“醉美泸州·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周末剧场之所以能经常演下去,有一个重要原因——市民有了文化消费意识,这促使市民现在自己掏腰包花钱看戏。

群众愿意自掏腰包进行“文化消费”,反过来刺激本土大戏在反复演出中不断打磨。《天赐泸州》每一轮公演都融入了新元素新内容,《蒋兆和》也是如此,《醉美“泸州河”》驻场演出演员们更是轮流亮绝活放大招。

把舞台从农村搬到城市的农民演艺网各个团队,“较劲”、“比拼”一以贯之。红牡丹文化传媒总经理母丹说,一场演出水平怎么样,台下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获得观众认可,在演出质量上必须不断提高。为提高节目质量,演出团队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进行针对性调整,使整台节目既具有本土性,又能受到观众喜爱。有的演出团队在轮到专场表演前,就推掉商演,一门心思排练,为观众奉献上一台接地气、高水平的演出。

今年,我市启动“精品剧目进泸州”演出季活动,引进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白毛女》、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等一大批文艺精品、优秀剧目登上泸州舞台,让市民在家门口与高雅艺术、优质文化来了一次又一次亲密接触。

引进来的文艺精品,不仅提高了泸州市民的艺术欣赏品位,对泸州本土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是学习借鉴的机会,“倒逼”泸州本土文艺工作者提升能力。

惠打造“文化民生升级版”工程

明年初,位于泸州城西酒城大道二段的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将建成投用。届时,市民不仅可以到这里听高品质音乐会,还能在这里接受音乐舞蹈美术培训,堪称泸州“文化民生升级版”系列工程之一。

市民在社区、文化场馆免费接受各种艺术培训是泸州的传统。11月 17日下午,华阳街道康乐社区的乐剧场,舞蹈老师正在教学员们跳舞,毛桂书和其他的学员们跟着老师的动作,对着落地镜一遍遍练习。在听说社区内有免费培训课程时,毛桂书便不再跳“坝坝舞”了,而是到培训班跟着老师系统学习跳舞。毛桂书告诉记者:“在这里跳舞有老师教我们,规范我们跳舞的动作。”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文化场馆免费艺术培训、文化教育的“福利”,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触电”用起了电脑,和远在外地的子女、亲朋聊天。

不少学艺的市民还登上了“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一展才艺。本着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理念,泸州推出了以“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为主题品牌的崭新模式,突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实现了“专业演员引领演”、“广大群众自由演”两条腿走路。自 2013年启动这项活动以来,全市先后开展演出活动1000多场次,参演人员达 2 万人次,受众达 300 万人次,培育群众文化组织100多个,创作原创节目1300多个。

我市从 2014 年起实施的图书“一卡通”工程,打破了市、区县、镇街、村组四级公共图书馆(室)、农家(社区)书屋有形的墙,实现了全面联网资源共享、图书通借通还。从2015年起,我市逐步把全市各中小学图书室纳入“一卡通”服务范畴。

创文化产业“无中生有”“人有我优”

5 月 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泸州市博物馆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系列“宋纹饰的演绎”首次登上文博会展台。

宋纹饰的演绎”,是以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的石刻上的纹饰为灵感进行再创作,通过馆校共建模式,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合作,以意传·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的模式,对文物进行再创意并形成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宋纹饰的演绎”包括“乐时光”、“鹿人甲”等十个系列作品,均出自大学生之手,这些文化创意产品既有历史韵味,又符合时下审美,兼具实用和装饰价值,广受喜爱。

创意为形,文化为魂。文化创意,不是将已有的文化拿来产业化,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文化元素、创意故事和艺术表现形式产生出新的产品和设计等,实现文化产业的“无中生有”、“人有我优”。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泸州的做法是:制定规划引领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确定“酒+8”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布局“一集六特、一环两带、一园四区”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培育一批“精、专、特、新”的中小微企业,不断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或集团。建设项目带动发展,2016 年实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7个,年度计划投资12.5亿元,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8.7亿元。打造园区集聚发展,规划建设“一园四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已入驻企业26家,张坝艺术区已招引艺术大师6名,加快打造川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川南影视传媒创作区和泸州工业文化遗址展示区。加强我市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亮相西博会、深圳文博会等重要会展平台,文化产业考察团赴台考察交流,积极争取筹办四川文博会,加快泸州文化产业“走出去”。记者 朱虹 牟科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