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事 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泸州

2019-07-26 18:33:09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编辑:魏杰

好消息!好消息!今(26)日,泸州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啦!​​泸州发生了什么,赢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关注呢?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举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19〕20号),对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转型成效突出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等7个资源枯竭城市进行了表彰激励,现将有关城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城市学习借鉴。

真抓实干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典型经验介绍之七

泸州市:多措并举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2011年,泸州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牢牢把握转型发展重要机遇,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华灯初上的泸州城西已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刘学懿 摄(资料图片)

一、注重顶层设计,高屋建瓴谋划转型蓝图,以绿色发展“引领”城市转型

(一)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高起点、高规格编制《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明确了要科学转型、和谐转型、绿色转型,规划中提出的转型方向和转型发展目标与近年来国家战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为泸州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探索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取得进展。在全国率先编制《泸州市绿色发展规划》、《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首次建立起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一系列制度机制体系,从绿色增长、生态产品、绿色生活、绿色制度、发展质量5个方面创新构建26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沱江三桥下穿隧道的贯通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刘学懿 摄(资料图片)

二、注重突出实效,大胆探索转型发展路径,以平台建设“驱动”城市转型

(一)打造产业转型平台,产业发展由单一结构向特色多元转变。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泸天化改革脱困实现扭亏为盈,泸酒市场占有率约为全国15%、全省34%,电子信息“千亿产业”和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等新兴“千亿产业”加快发展,华为集团、步长生物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泸州,“酒博会”“商博会”“农博会”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泸州被确定为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15.2:56.5:28.3调整到2018年的11.2:52.1:36.7。

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

(二)打造城市转型平台,城市空间布局由独立分散向集约有序转变。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总结出“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农民宅基地和农房政策”等3条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约24.46万人。强化“产城景”融合一体化发展,完成老工业区机械制造企业“退城入园”,将全市产业园区整合为“四大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园区错位发展。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有机更新,2011-2018年,累计改造棚户区743.9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方式由资源主导向创新导向转变。夯实创新发展基石,建成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2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15项,全国首创27项,“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纳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国推广。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依托“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等优势,引进王泽山院士、陈懋章院士等专家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等10多所高校院所实施战略合作。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

(四)打造交通枢纽平台,区位条件由川南内陆向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转变。以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快构建“水公铁空”立体交通体系。已开通每周30余班内支线班轮、3条近洋航线、11条铁水联运班列及“蓉欧+泸州”班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5公里,川南城际铁路加快建设,云龙机场已开通36条航线。突出南向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深化与广西北部湾、粤港澳地区等沿江港口、城市合作,协同开放区域达45个。累计招引跨国公司、央企、大型国企、知名民企130余家,市外国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8%以上。

泸州云龙机场

(五)打造民生改善平台,社会保障由点面结合向全面覆盖转变。全市民生支出比重持续稳定在7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试点,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累计免费体检590万人次,全部纳入分类健康管理。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2018年,累计改造棚户区面积743.97万平方米。

三、注重难点突破,因事制宜解决历史遗留,以化解矛盾“促进”城市转型

(一)着力解决重点人群就业。重点解决天然气化工及关联产业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长期失业者等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就业。通过市财政出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优先录用困难群体就业,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促进就业。2011-2018年,累计新增就业3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

(二)着力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对原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时与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出台政策以降低缴费基数和费率的方式,按规定补缴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工伤保险待遇直接进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彻底解决了“老工伤人员”形成时间跨度大、人员构成复杂、管理分散、待遇差异较大,特别是部分困难企业无力支付“老工伤”待遇的问题。

(三)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环境污染治理。对部分生产红矾钠遗留的铬渣场等遗留污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将过去土壤严重酸化、矿渣堆积成山、地质灾害严重的恶劣环境,转变成植被护坡、耕地利用价值较高、适宜人居的良好环境。2011-2018年,泸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由3%提升至43.6%,毁损土地复垦率由0.33%提升至42.5%,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