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龙廷华)纳溪区大渡口镇银地村虽然地处岩区,但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退伍军人刘黎峰创办的桦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该村3、4社交界处的有一大片山林中。
7月19日,笔者乘车沿着清溪河逆流而上,再沿着一条蜿蜒的通村水泥路爬山岩、穿竹林后,来到了刘黎峰的养殖基地。昨天的一夜雨,让养殖场周边的树木竹林显得更加苍翠,山间云缭雾绕,宛若仙境。
“我正是看好这里的环境,在此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刘黎峰说。如今,他的养殖基地占地50余亩,可年出栏商品猪1000余头,林下鸡5000余只。
今年40岁的刘黎峰,是银地村5社人。1991年冬,年仅18岁的他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到山东当兵,后调到成都,他在部队一呆就是12年,并入了党。转业后,刘黎峰在成都安了家,不仅经营着货车,而且还在建筑行业承包着工地的基建工程,年纯收入在四、五十万左右。妻子邱茹照顾着孩子成都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引得很多家庭的羡慕。
倾其所有再次创业
2008年12月,刘黎峰回到老家走亲戚,了解到农村很多家庭主要劳力外出打工后,几乎不再养猪,养鸡也只是留着自家吃。而猪肉等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可近年来的“瘦肉精”等事件,让市民们在饮食方面提心吊胆。
“我要让群众有肉吃,吃上放心肉”。刘黎峰萌发了回乡再创业发展养殖业的念头,几经反复考察,他决定把养殖项目放在老家所在地——纳溪区大渡口镇银地村。
听说刘黎峰要回乡搞养殖,部队老领导劝他:如果你觉得经营货车、包工地比较累,凭你10多年的部队经历,可以找一个安逸点的工作嘛,何必回乡搞养殖呢?刘黎峰婉谢了老领导的好心,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
说干就干,2009年初,刘黎峰就开始张罗租场地、争取项目、办理相关手续等。前前后后,刘黎峰在养殖场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不说,还向亲戚朋友借了部分。
“你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去投资到养殖场去了,如果养砸了,就什么退路也没有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今后家里的开支咋办。”妻子邱茹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他回乡养猪,认为养猪不赚钱,说不定还要亏大本。看到他把积蓄花光了,更是埋怨不少。刘黎峰反复劝导妻子:只要我精心呵护,细心管理,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历尽千辛终见成效
“建养殖场时,周边村民多次阻拦,前前后后用了好几个月才建起来。”谈到办养殖场遇到的难题时,刘黎峰摇头。
养殖场建好后,刘黎峰首先发展生猪养殖。他每天起早贪黑,一门心思扑在养猪上。有过养猪经历的人都知道,养猪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较大,稍不小心就回血本无归。基于这种情况,刘黎峰一方面找来多种关于规模养猪技术方面的书,边学边干,慢慢摸索它们的生活习性,掌握它们的生长特点:打什么疫苗,用什么药,如何预防,如何配制饲料;另一方面虚心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养殖经验。同时,他还到成都、本地天仙镇等养殖基地区取经,刘黎峰坚信,只要不怕吃苦,把学到的科学养殖经验和技术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在养殖上做出一篇大文章。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刘黎峰当年就获纯利10万多元。
为降低养殖成本,刘黎峰决定走自繁自养的道路。去年,他先后引进了二元杂交种猪,川黑2号等,开始走自繁自养商品肉猪的道路。随着经验、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原始积累的不断增多,刘黎峰开始不断加大投入,追求规模效益。如今,他的养猪场已经存栏了10多头种猪,年出栏商品猪、仔猪2000多头。
对大多数养猪户来说,上半年养猪都会亏损,如何减少损失?刘黎峰利用周围都是竹山的优势,同时发展林下鸡。“下一步,我还准备发展肉牛养殖,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风险。”刘黎峰介绍。
成功不忘惠及乡亲
尝到了养殖带来甜头的刘黎峰,成功不忘乡邻,他把自繁的种苗留下一部分给自己的养殖场后,把其余的种苗低于市场价格供给周围的农户,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目前得到他养猪支持的农户已有20多户。刘黎峰说:“仅自己富裕了,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只有把周边的父老乡亲都带富裕了,心里才踏实。”
而随着效益越来越好,为更好地带动乡亲们邹富路,2012年,刘黎峰成立了桦丰专业养殖合作社。
“我打算引进几个优良的高端肉猪品种,主打高级酒店和商超渠道,带领村子里的乡亲们走生态养殖,在品质和价格上做文章,把本村的养殖规模做大,进而增加乡亲们的收入。”谈到今后的发展,刘黎峰胸有成竹。
笔者了解到,为把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如今,刘黎峰还继续经营着自己的货车,并把收入都补贴到养殖基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