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郭荞璐 蔡惠兰)“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如果我们不能把菜秧秧卖出去,那么随着气温升高,大棚里的秧秧也无法分栽,最终就会‘烧棚’,大家的秧秧都会死完。”2月16日,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大雄村村支书吴自强正拿着手机四处联络,试图为村上中坝的秧苗找到需要的买家。
吴自强介绍,大雄村中坝有141户520人,其中有48户、147人种植秧苗,全村今年共有约2000万根秧苗,主要为辣椒、茄子和小番茄。“这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基本上占大家70%的收入来源。”去年10月,中坝的村民们如常开始盖大棚培育秧苗,春节过后,春耕在即,秧苗也逐渐长成,但因为新冠疫情影响,村镇封路、赶场取消,村民们培育的秧苗一时运不出去。
“往年子我们秧秧的平均价格是2角钱一根,今年我们1角钱一根就卖了,但求保本。”吴自强说道,以往都是村民们自己将秧苗送到护国周边各个乡镇和古蔺、叙永等地集市进行销售,不愁卖。今年就大家都做“微商”,村民通过微信发布销售信息,收集订单,种植大户对口联系以往卖家,联合村上零散种植户,抱团销售,并由村上统一组织运输队,组织货源,经过与买家对接在高速路口进行交易;如果是镇域范围内的散户购买,就由买家所在村的村干部统一带进村配送,或者通过快递进行配送。
大雄村在2月6日开始封村,进出的村口设有卡点。村民肖声楷是在卡点处守路口的志愿者,刚开始他以为封路最多可能也就十来天,但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家里3个大棚的秧苗却再也不能等下去了。肖声楷一家三口都以栽种秧苗为主要生计来源,儿子正在准备今年的高考。同村的种植大户沈泽群也很着急:“我家种植了10多个大棚,往年这个时候,每天能够卖两万多株,一季能卖秧50天左右,现在疫情期间,运不出去,但现在正是该卖的时候。”
沈泽群说:“如果卖不出去的话,损失至少在十万左右,我们一家有六口人,还有两个娃儿在上学,都靠种这个秧苗生活。”肖声楷也给自家算了算账:“我去年比今年少种一半的秧秧,有3万多元的收入,但今年秧秧只卖得起去年一半的价钱,我全部卖完的话估计也是3万多元,反正只要能保本不亏都很好了。疫情暂时整不下来也就没法的,国家肯定比我们这个小家要大点,政府那边也在到处帮我们宣传。”
“昨天镇上帮我们在网上宣传了,今天就有云南昭通、宜宾兴文,还有我们泸州泸县、古蔺、叙永的人打电话过来咨询。”村支书吴自强说,震东、两河那边已经和他说好了,他们先到各个村上统计需要多少秧苗,然后大雄村就带人把秧苗送到纳溪的高速路口,双方交货。
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针对疫情期间人员、交通管控导致农民秧苗卖不出去的问题,他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统计需求量。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由各镇、村社上门统计辖区内农民的秧苗需求情况,汇总后由村集体公司,或者村社干部对接统一购买秧苗。秧苗购买后,采取在村上设置的集中领取点领取,针对贫困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采取送苗上门服务。二是畅通交通。春耕生产期间,由区农业农村局核发统一的通行证,保障农民群众春耕生产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