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陈扬 记者 蔡惠兰)3月18日下午,记者在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见到了正在上网课的胡仪,这是他进入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第二个学期,受疫情影响,教学改为了线上上课,胡仪正好可以乘此机会兼顾家里的养殖场和村上的工作。
今年是胡仪回家乡的第五个年头,24岁时遭遇车祸左腿截肢,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踏实,从担任村上协理员,到创办养殖场,再到走出大山读大学,一步一步,他用农家孩子特有的韧性拼搏,改写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遭遇车祸重新振作当上村官
胡仪出生在上马镇八角仓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父母靠着家中一亩三分地把他拉扯大,父亲因日益严重的肺脓肿丧失了劳动力,高中未毕业胡仪便外出打工赚钱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计,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家人的生活走向了正轨。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在广东打工的胡仪突发车祸导致左小腿截肢,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还背负一大笔医疗费,让一家人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又重新陷入贫困中。
“不能看着他们家又返贫!像胡仪这样肯干的,扶他一把,准能跑起来!”村委会对胡仪家情况进行研究后,于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测算、村民小组评议、村两委评议等程序,将胡仪家庭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政策兜底后,胡仪一家通过危房改造项目住进了崭新的水泥房,父子俩的看病费用也列入医保报销。随着左腿伤势恢复,胡仪重新扛起家中负担,还经常到村办公室帮忙。“政策兜了底,脱贫靠自己。我要努力‘站’起来,拼出一片天地,改变自身命运。”他说。
2016年8月,在村委会的一致推荐下,胡仪被村上聘为协理员。村上事务繁杂,办理医保资料、协调土地流转、处理邻里纠纷……样样都要涉及,厚着脸皮问、天天下乡走访,让他在协理员的岗位上迅速成长。如今,胡仪已经成为村上的业务骨干,村民来办事都喜欢找他,“业务熟练、责任心重,是个很踏实的小伙儿。”八角仓村第一书记李明强对胡仪评价道。
敢想敢干拓宽脱贫路
三年多的村干部经历,让他收获了阅历与眼界,也明白脱贫关键不是自身条件,而是内生动力。在参观完江安县养殖基地后,胡仪萌生出了开养殖场的想法。“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这么好,不用担心资金、技术问题,我脚踏实地的干还怕干不好吗?”有了干劲的胡仪,在村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19年8月,贷款5万元建起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进行鸭鹅规模化养殖。
为了提高技术,胡仪有点闲工夫就往棚里钻,遇到村上组织培训就抓紧向老师追问技术。看到胡仪创业的热情,村上和镇上干部积极为他争取培训机会,2019年9月,胡仪通过“党员双带头人”项目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子商务课程,在学习中摸索创业之路,为今后发展电商积累经验。
2019年底,养殖场第一批出栏的600多只鸭鹅为胡仪带来了2万多的收入。今年初,胡仪又购入了800只鸭苗、200只鹅苗进行喂养。“按照现在的存活率,今年预计鹅年出栏量500只,鸭年出栏量3000只,预计收入近15万元。”谈到养殖场的发展,胡仪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
不忘初心带动村民致富
春节前后受疫情影响,鸭苗、鹅苗的进货渠道中断了,村民们为此十分着急。胡仪便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把自己的鸭鹅苗卖给村民,“以前,我是贫困户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除了提供了鸭苗,胡仪还提供技术指导,农户们遇到养殖问题他第一时间回复,成了村里的“免费技术指导师”。
“脱贫才是刚起步,致富才是未来的路。”胡仪告诉记者,多亏村上的关心让自己走上脱贫之路,今后将以自己的力量,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动更多周边的农户一起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