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王超明 刘俊希)“陈英贵,今天你帮我栽秧,明天我们都来帮你栽秧哈。”5月4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玉村村村民王志全栽秧一边对邻居陈英贵说。
时下,正是栽插秧苗的关键时节,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田间地头,地势较为平缓宽阔的水稻田均采用机械栽秧,部分区域地处岩区,山高路陡,田块窄小,农民以“互助栽秧”的方式忙栽秧,勾勒出一幅忙碌的春耕生产图。
5月4日,在大渡口镇玉村七组村民王志全的稻田里,村民们首先将培育好的秧苗从田里拔出来捆成小捆,再挑到要插秧的水田边,将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均匀地抛入水田中。大家一边插秧苗,播种下丰收的希望;一边与邻居们拉起家常,聊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各项惠民政策。
“我种了8亩地,以前请人工要花2000多块钱。今年,村上成立了互帮互助组,大家都来给我栽秧,一天就栽完了,还没有花钱。”谈及成立互帮互助组的好处,大渡口镇玉村村民王志全一个劲点赞。
“玉村有1300多人,有耕地1000多亩。过往每年栽秧要开支5万多块钱,今年采取互助插秧的形式,就把这笔钱节约了,真正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玉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龙庭海说。
为开展好今年的栽秧生产,大渡口镇提出“形式多样,促进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要求各村组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农民搞好栽秧生产。玉村在实际工作中,打破了以往各家各户自己搞栽秧生产的传统模式,采用全新的互助生产方式按进度完成全村栽秧生产任务,此举受到村民群众的欢迎。
玉村村“互助栽秧”效果好,其他村纷纷效仿,都以“互助栽秧”方式开展栽秧工作。这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互助形式,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赞赏。
“自从成立互帮互助组,不愁劳力问题了,秧子栽得快,栽得好,也非常团结,大家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的,非常愉快。”大渡口镇铜鼓村村民周代能表示。
近年来,纳溪区大渡口镇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忙时节缺少劳力等现象,按照“换工搭伙”的方式,本着自愿、平等、就近、互助的原则,采取以无劳力与有劳力、无农机具与有农机具等互补的形式相结合,兼以邻里、朋友、亲戚为纽带,有的还扩大到外村亲朋间,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大家在农忙之前相互联系,互相组合搭配,农忙时,便“换工搭伙”、通力合作,互帮互助,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在农忙时间遇到的人力、物力难题,助力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