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新城!2021,纳溪这样干

2021-03-01 11:40: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为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建成现代生态新城,在2021年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纳溪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泸州纳溪决定了这样干: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新城。

目标定位

到2023年,泸州纳溪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与江阳中心半岛基本实现无缝对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到2025年,与江阳中心半岛实现无缝对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为泸州城市南部核心区,建成现代生态新城。

建成公园城市先行区

坚持全民共享、多元共生、协调发展、生态筑基的“公园城市”标准,以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为核心,大力实施“公园+”建设模式,打造公园城市典范。新城人口年均新增2.5万人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以上。

建成产城融合引领区

坚持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以泸州纳溪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突出以城托产、以产兴城,实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融合、良性发展。园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建成人文宜居示范区

坚持保留特色、有机更新,以老城为本底,深入实施疏解腾退工程,加快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增强老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实现老旧小区改造率达90%以上、封闭式老旧小区物管覆盖率达80%以上。

工作重点

1、高标准做好空间规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北进南拓、拥山纳水、产城人文”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用地适宜性为基础,统筹划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线,科学确定公园城市先行区、产城融合引领区、人文宜居示范区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集约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力争2021年底前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年底前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全力推动城市建设

组团式推进城市建设,加速聚集城市人气、商气,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新城坚持“青春创业城”主题,以“一核两翼多点”(一核:长江湿地公园,两翼:泸州纳溪经开区、第二医教园区,多点:各组团)布局,长江湿地新城着力打造城市CBD中心、高端商住综合体、医养综合体等;推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向长江湿地新城搬迁、集中办公。第二医教园区积极引进知名基础教育学校、中职院校、高等教育学校,整合周边城南奥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打造文体综合体、教育综合体。泸州纳溪经开区着力加强商业生活圈功能配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老城坚持“百年护国城”主题,以“一江一河三岸”(一江:长江,一河:永宁河,三岸:长江南岸、永宁河两岸)等为重点,依托护国战争博物馆、百年护国战壕遗址、华商同心文化园,打造百年护国城文旅组团。对老旧小区、城中村实施新一轮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使老城保护、民生改善和街区复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让老城既有“时尚风”,又有“烟火气”。

3、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科学规划“一区三园”(一区:泸州纳溪经开区;三园:云溪数字产业园、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石龙岩商贸物流园)空间布局,适时优先启动纳溪经开区方水片区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产业聚集区、生活服务区、生态休闲区等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两新”“两特”“两现”(两新:数字经济、新型材料,两特:特色文旅业、特色酒业,两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六大百亿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联动的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发展新格局。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小区住宅、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金融、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实现城市和园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畅通城市路网骨架

畅通对外多向大通道,加快推进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G93纳溪湿地互通和G546、G321、G246等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川黔渝林竹产业快速旅游高速公路、S311、S439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构建对内便捷大路网,加快绕城路、河东长江大桥、丝厂大桥等老城区道路交通,以及蓝安大道延伸线、杏林路、长江六桥等长江生态湿地新城路网建设,形成“级配合理、干支协调”的城区骨干路网格局。加快泸州城南客运枢纽站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覆盖率和乘车便捷度。新改建一批停车场、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构建城镇村高效联动

着力推进“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实现集镇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培育10万人大镇,支持大渡口镇、护国镇、白节镇争创县域经济副中心,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支持其他镇依托自身资源,打造独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文旅、康养、度假、现代农业等特色镇,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以凤凰湖村、梅岭村等中心村为引领,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村建设,促进区镇村空间协调、产业协作,构建“百里画廊”城乡新局面。

6、着力深化城市文脉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利用护国文化、麒麟文化、长江文化、茶酒文化、工业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合理布局一批独具纳溪特色的人文景观,实现城市文化、自然和风貌的相互交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做强“小城大爱”“纳溪故事会”品牌,实现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建成天府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7、加快完善市政设施

统筹推进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泸州市第四水厂(二期)项目建设,确保城区用水安全。新建西部高新林竹产业园35KV变电站,纳溪科技园、第二医教园区10KV线路,优化麒麟新城片区110KV电网格局,推动主城区10KV线路供电可靠性提升。加快CNG、LNG、充电桩等清洁能源充装站点建设。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应系统,老旧燃气管网改造率达95%。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着力完善雨污管网配套,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和污水处理能力;合理布局地下综合管廊,破解“拉链式”马路问题。大力改善公共服务、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社区服务站点、农贸市场和出行步道,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8、加强城市治理水平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抓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配合全市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维一体”新格局。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四川省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深化“0证明”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简化材料、提高效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市民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加强市容环境维护和公共秩序管理,合理设置、有序管理便民市场,加强餐饮油烟管罚力度,严整影响市容市貌的“城市病”问题。持续开展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严格执法监管,严控违建增量,确保城市建筑风貌清爽、整洁。持续推进“街长制”和“三线”环境治理,凸显纳溪城市新秩序、新面貌、新风尚。

9、强化城市经营理念

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城市资源,加大土地储备力度,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价值,通过市场机制等形式实现经营回报,形成城市经营的良性循环。探索完善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支持旧城改造、鼓励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经营城市、招商奖励、目标考核等机制,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培育城市发展动能、提升城市发展层级。

10、建立城市建设项目库

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按照1年、3年、5年分别谋划、生成、储备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纳入项目库滚动管理。积极开展城市建设项目推介宣传、招商引资工作,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

组织保障

1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纳溪区城市高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区人大、区政协联系领导等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规划,研究决定重大问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城市建设日常工作、重大政策制定和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12、强化城市项目攻坚

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督查、一个考核、一个奖惩”要求,前期项目抓对接、保开工;招商项目抓签约、保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保节点;竣工项目抓配套、保投用,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投资环境,为城市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全面实施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严格加强对工程监理的监管,确保每个项目都建设成为优质项目。

13、强化沟通协调

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推进;加强与两江新城管委会对接协调,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确保项目招得进、落得地、建得快。定期召开城市高质量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研究解决城市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街道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研究解决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14、强化跟踪督导

探索建立督查联动机制,对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落实本决定的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