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名60年党龄的老党员讲述 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无恙的故事

2021-11-03 17:28: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陈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让我们走进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一名有6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陈顺良家,听他讲述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无恙的故事。

陈顺良家中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

陈顺良,1931年生人,战争留给他的烙印是永久地失去了左臂,以及多处嵌入身体深处的弹壳,还有,经历风霜后愈加坚定的共产党人信仰。

“那时刚刚20出头,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聊起当兵起因,这位年逾90岁的老人眼里散发着神采奕奕的光。1951年,陈顺良在纳溪文昌乡(现云台寺村)当民兵队长,在当地颇有威望,当时正在动员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军,陈顺良主动报了名,没想到在前往朝鲜的途中突发疾病被迫回家疗养,休养一年后,在1953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征兵中,终于应征入伍实现了当兵的愿望。

陈顺良家中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

在家中的旧资料里,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陈顺良当时的状态,照片里的年轻人身着一身绿色军装,高大帅气,眉目俊朗,神情里充满了坚定和向往。

当年2月,陈顺良跟随部队先后换乘火车、轮船,日夜兼程到达辽宁苗东,被编入424补训团26营7连11班3排,因为表现优异,他担任了班长。新兵培训3个月后,他被分到担架连,到部队的第一天,老班长说了一番让他后来思量许久的话。“他说,你们6个来的正好,班里原本12个同志,6个都去前线了。”在战场上待久了,陈顺良才明白去前线就是牺牲了。

1953年6月,陈顺良跟随部队开拔抵达金城地区,初入战场,就留给他震撼印象。“大山被打平了,土地被染红了,树林烧得只剩黑漆漆的树桩,遍地是大大小小的弹片和流干了血的尸体,满山坡都弥漫着一股混合着火药味、血腥味和难以形容的臭味。”

陈顺良夫妇和大女儿陈耀玲合照

在这样的环境里,陈顺良逐渐适应了身为士兵的职责。在担架连里,每天背上自己的一小袋干粮就上战场,白天挖战壕和防空洞,傍晚六点后借着夜色掩盖去前线补给枪支弹药和物资,同时将伤亡战士及时搬运回营地救治或安葬,平均每天休息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

最危险的时刻是在穿越火线的过程中。“山上有特务给敌人打信号,一发射信号弹,天上的轰炸机就向我们这边轰炸扫射。”每次轰炸,敌方先丢炸弹,然后用机枪扫射,四五个飞机在低空盘旋,地上的泥巴打得起泡,弹片随处可见。

7月23日晚,陈顺良遇到了战场上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轰炸,据他回忆,那一天班里12人负伤4人,2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转运至后方。“我们沿着山坡背着弹药往前走,炮弹直接在我身前炸开,我的整个左臂被炸断了,只剩一卡骨头,老班长的半边脸没了,后背血肉模糊,旁边的战友眼睛毁了……”

那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受伤的士兵只能运到就近的防空洞简易包扎,没有任何麻药,因为无法及时救援,陈顺良看着受伤最重的两个战友失血过多而亡,而他自己咬紧牙关忍受着断骨的疼痛撑到了三天后救援的到来。

陈顺良为孩子们讲党史故事

受伤后他被转运回阳德火车站,路上,陈顺良听到了停战协定签字战争胜利的消息,“那一刻,一直紧绷的心才放下来。”

因伤势严重,陈顺良回国后转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进行医疗救治,经过一年的治疗恢复出院。由于文化程度偏低,1955年组织上安排陈顺良到内江荣校学习,1958年学习结束后,被安排到青海省德令哈戈壁农场工作。

上世纪的德令哈,是严寒、沙尘暴,是艰苦的代名词,在戈壁滩里,气候十分恶劣,夏季干旱少雨,冬季极端寒冷,风季随时狂风乍起,刮得天昏地暗。在常人都难以忍受的极端天气里,陈顺良一呆就是四年。

农场的贫瘠,使得不管是劳改犯还是管教干部,都要共同劳动。左臂的残缺并没有让陈顺良特殊,在广阔的戈壁上,大家共同盖房子、修路、耕作,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砺意志,以“建设新家园”的决心让农场逐渐完善,实现自给自足。因表现优异,1959年,陈顺良先被评为青海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0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陈顺良转业回到纳溪进入纳溪农行工作,后因家庭原因申请调到上马粮站工作。据陈顺良的大女儿陈耀玲回忆,当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粮站的工资只有几十元,无法负担家里六姊妹的口粮,白天,父亲在粮站上班,母亲在生产队完成工分;晚上,一家人一起给粮站做小工,补贴家用。

在陈耀玲的记忆里,父亲陈顺良从未以军人的身份自居,虽然左臂残疾,但从没表现自己特殊,“当时他是粮站的政治干事,经常要到各个点出差,从来都是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能干得很。后来退休了,粮站的老干部都还常常打来电话问候。”陈耀玲说。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陈顺良夫妇依然让六个儿女读完了初中,三子陈刚还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在南沙群岛成为了一名空军。“爸爸经常教导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国家添负担。”陈顺良的儿子说。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陈耀玲六姊妹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分别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整理好已经洗得发白的军装,再认真佩戴好革命徽章,陈顺良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出门了,这一天,他要去上马社区给年轻党员讲党课。

最开始,陈顺良不愿意讲自己的经历。“我在战场的时间短,功劳少,比不上那些牺牲的老同志。”谈起拒绝的原因,陈顺良腼腆地笑了笑。后来是在上马镇中心小学的一次故事分享会上,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一个五年级的小朋友在提问环节问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害怕牺牲?他想了想,认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当兵的目的是保家卫国,保卫家乡,就不怕死,不怕牺牲。”

这个答案,是他心底的答案,也是他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回不来的战友心底的答案。“对于我们这代人,参加抗美援朝是责任也是义务,在战场上的经历让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要珍惜生命,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效力,如今,我也想向年轻人传递我们老一辈人的想法。”陈顺良说。

如今,陈顺良成为了上马镇党史宣讲队的重要成员。在上马镇中心小学、上马社区、黄桷坝村,都有他认真讲解的身影。真实生动的战地故事、厚重详实的历史讲述,让陈顺良在听众中深受欢迎,也让他感受到了互鸣。“希望通过讲述,让下一代孩子能够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事迹,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