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廖胜春 林用清 刘翠)“自9月9日,纳溪区实行临时性静态管理以来,纳溪区全面推行‘防疫泡泡’模式,全力做好抓防疫拼经济搞建设工作。”泸州市纳溪区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局长赵小明称。
所谓“防疫泡泡”模式,即以企业为最小的防疫单元,企业做好原材料、生活物资、防疫物资储备,政府为企业保障后续物资供应、运输车辆通行等,企业在疫情期间继续进行闭环生产。
截至9月14日,纳溪区纳入临时性静态管理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余家,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东方农化有限公司等11家“白名单”企业开启“防疫泡泡”模式,变“居家隔离”为“留厂闭环生产”,推动纳溪区工业经济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500余名员工吃住在工厂
“纳溪区实行临时静态管理后,公司迅速启动‘防疫泡泡’模式,实行闭环管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目前整体情况比较平稳。”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廷君介绍。9月14日,走进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尿素生产包装车间,各条包装线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整理口袋、管控设备,传输带上一袋袋尿素被送往货车或货轮,准备销往各地。
“我们收到临时性静态管理通知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1500余名员工连夜赶回工厂,返岗率达90%以上。厂区内设置核酸监测采样点,由公司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每天坚持对员工开展核酸检测,保障员工安全。”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伟告诉笔者。为满足在“防疫泡泡”模式下的生活条件,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有序组织,紧急采购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电热水器等生活物资,清理会议室、值班室、空闲宿舍作为员工生活用房。纳溪区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及时深入公司了解困难,协调解决员工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企业700张床位及时到位,帮助公司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员工吃、住等困难。
该公司通过抓关键环节、抓关键岗位、抓关键人员方式,合理安排和保障生产经营和员工在“泡泡”内的正常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42个党支部的600余名党员在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采用两班倒的模式不间断进行生产。“我们进行综合调度确保原料供应,目前保持满负荷生产,每天能生产尿素2000吨、合成氨1800吨、硝酸640吨、复肥500吨供应市场需求。”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党支部书记夏尚林说。该公司在“大泡泡”中建立“小泡泡”,划分为“化肥泡泡”“硝区泡泡”“醇醚泡泡”“热电泡泡”“库区泡泡”“包装码头泡泡”等11个“小泡泡”,建立“片长”管理机制,负责各个“小泡泡”内的闭环生产管理工作,通过公司统一送餐、到生产线核酸检测等,减少“泡泡”之间的接触和人员流动。
“防疫泡泡”内抓生产促发展
走进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笔者看到工人们各司其职,正在生产线上有序进行产品加工,一旁的智能机器不断运行,对即将出厂的产品进行最后检查。泸州云溪数字经济产业园积极推广“防疫泡泡”管理模式,确保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抓生产促发展,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
“根据防疫要求,我们制定了闭环生产的工作方案,并在门卫室进行设点监控,实施闭环生产。政府对我们也非常支持,派防疫人员上门开展核酸检测采样,让我们做到每天全员核酸检测。”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崔晨介绍,公司全体员工全部正常到岗,针对家住辖区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司给他们分配宿舍,及时购买床上用品、洗漱用品,保障员工在厂区内的正常生活,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抓生产抢进度,满足市场订单需求。
“这几天都在加紧生产和配送,保障泸州主城区大米供应充足。”泸州金土地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波介绍,泸州金土地公司是泸州市规模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本轮疫情开始后,公司为保障市民“米袋子”充足,立即启动“防疫泡泡”模式。“生产线工人、后勤人员等带着行李,第一时间来到现场,驻厂闭环管理。”刘波说。
为确保疫情期间重点企业生产不停、链条不断、产能不减、秩序不乱,纳溪区成立了应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闭环生产工作运行管理领导组,积极推广“防疫泡泡”模式,从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疫情防控等6个方面设置专项小组,及时组织党员干部、业务骨干下沉一线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纾困”活动,按照“一企一策”指导企业制定闭环生产工作预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及时联络要素保障企业做好水、电、气、通讯等生产要素保供,为企业协调解决上门核酸检测采样、交通运输保障、员工生活物资保障等困难问题,推动“防疫泡泡”落地落实。
“纳溪区将继续强化‘闭环服务’,动态收集企业在“防疫泡泡”内遇到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员工的后顾之忧,全面保供保产,拼经济抓发展。”泸州市纳溪区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机关党委书记韩永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