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龙婧 邱滟茹)“12月份没啥子农活做了,又正是黄粑叶香味最浓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粑,它的保存时间长,做出来就跟在外打工的亲戚些寄过去,等他们把黄粑吃完,就差不多要回来过年了。”纳溪区天台村村民雷忠群说。
冬季是农闲时刻,话说农闲人不闲,每年的这个时候,川南农村随处可见的黄粑叶散发着特有的香气,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天台村,这里的习俗就是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制作黄粑。
做黄粑,首先要将一部分洗净的糯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再将另一份糯米放入传统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糯米饭加入适量红糖进行混合,而混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搅拌,而是需要反复揉搓,目的是让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此过程完成后用再用黄粑叶包裹好捆紧,放进木甑里上火蒸煮。雷忠群介绍说,米浆与糯米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蒸煮,才能在密闭的木甑中分解出大量糖分,糯米由本来的白色逐渐变黄,口感也更加香糯。
伴随着木甑里飘出来黄粑叶的清香味,黄粑蒸好了,取出一块剥开,糯米和红糖的醇香一下子散发出来,绵绵相依令人陶醉,往嘴里一送,清香、绵长的滋味立刻浸润心间。“黄粑在我们这里也叫黄金万两,冬天农闲吃黄粑,来年丰收赚黄金。你看它的外形像金砖一样,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祈祷来年我们的庄稼大丰收。”雷忠群说,这样好的寓意再配上食物本身的香甜软糯,也难怪黄耙会成为冬日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虽然现在人们不怎么亲手拍黄耙了,但是黄耙的滋味却从未消失在人们的味蕾之上,它不仅仅是一道小吃美食,更是每个出门在外的泸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