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童霜梅)“以前的清溪河因过度耕作、污水混接等影响,入江水质属劣Ⅴ类,如今这里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标准以上。”纳溪区大渡口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德喜指着美丽的清溪河乐滋滋地说。
纳溪区清溪河旁的大渡口镇民强村以试点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探索“1+3+N”工作模式,落实河长制守好管好责任河,做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群众各得其乐、各美其美,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村级河湖管理体系
“目前,民强村成立了党员志愿、巾帼志愿、河湖保洁、青年志愿、老兵志愿、老年志愿、企业志愿等7支志愿服务队,共计80余人参与河湖巡护、宣传、保洁、监督等工作。”纳溪区水务局河湖管理股邓小林介绍道。
民强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河湖管护“解放模式”的重大意义,得到了群众理解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党员志愿巡护队做到“三必巡”“三必查”“三必问”、巾帼志愿宣传队做好“三必宣”“三必讲”“三必说”、河湖保洁队做实“三必清”“三必到”“三必管”中,赢得了群众衷心拥护,形成了“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细雨纷纷的清晨里,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一个平凡的身影,他正弯着腰用抄网抄起河边飘浮的枝丫、树叶,他就是纳溪区清溪河民强村段村级河长舒小平,作为土生土长在清溪河边的纳溪人,看着清溪河发生的巨变,他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既作为守护者,又是见证者,同时是受益人。“‘花田酒地’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为我们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带动流域及周边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看着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的人都高兴得很。”
民强村通过河湖管护“解放模式”的推进,以白酒储酿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花田酒地景区等载体,将“传统酿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清溪河跻身为全国第五个、四川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四川省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
形成可复制粘贴管护经验
纳溪区以大渡口镇民强村作为“解放模式”试点村,依托良好水质和酿酒基础,在清溪河流域内规划建设集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于一体的“中国酒镇·酒庄”,打造中国生态原酒酿造基地、中国白酒酒庄群落第一发源地、中国养生酒集中品鉴地。目前,中国白酒1号庄园、中国白酒展示中心等全面建成,成功创建“中国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荡舟、漂流,观赏花海、品茶、品酒……清溪河生态效益日益彰显,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流域区域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增长40%以上。
民强村以“水惠民生、水兴产业、水美乡村、水增活力”为创新理念,按照“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的建设目标,实现了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强、因水而美,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目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指数在节节攀升。
民强村将河湖管理保护融入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创新探索产业化管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全民参与河湖治理保护新格局,通过试点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初显成效,形成可复制粘贴经验,促进纳溪区河湖管护“解放模式”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