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新乐镇:盘活自然生态资源 “冷浸田”变身“聚宝盆”

2023-12-13 16:51:16来源: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刘晓梅)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一组,海拔达600多米的大南山和小南山的夹皮沟里,有一处“网红”打卡地,土生土长的龙蟠村一组六旬组长刘高银,靠着养殖垂钓“冷水鱼”,为深山沟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原来,山沟里的稻田大多因溪沟里的冷水灌溉而叫作“冷浸田”,加之大山两边茂林修竹,种植水稻根本谈不上收成。“土地资源浪费太可惜了,种水稻不成,可以干点什么呢?”刘高银一直在琢磨。最后想到可以依托山沟终年不断的冷水资源,将溪沟岸边的10多亩小田改造成4块大田,引入冰凉的溪水养“冷水鱼”,并进行对外放钓增收。

活用资源 “冷浸田”养“冷水鱼”

在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一组刘高银的深山沟“冷水鱼”养殖基地,只见在基地的鱼田边,阳光穿过浓密的竹林照射在鱼田水面,微风拂过波光鳞鳞,塘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而塘边几个垂钓爱好者不时因钓起一条生态鱼欢呼雀跃,刘高银的脸上更是写满了开心的笑容。

今年60岁的刘高银话语不多,为人憨厚、朴实,他担任龙蟠村一组组长已超过20年。在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面对村民都声称宁肯不要承包地也绝不会要山溪沟边那遮天蔽日的“冷浸田”时,刘高银主动将10多亩“冷浸田”一个人承包了下来耕种。因为山高林密,无论你再怎么努力,稻谷依然收成无几。2013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高银了解到冷水鱼养殖的价值,经过水产专家的论证,这10多亩“冷浸田”地处山脚溪沟边,并且终年冷水不断,这一天然优势极适合冷水鱼生长。于是他毅然投入了50多万元将10多亩“冷浸田”改造成了4块大田,并将常年平均只有不到10度水温的溪水全天候引入田间,开始了他溪沟冷水“养鱼”的致富探索。

“冷水鱼养殖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没有化学污染或有机污染的清澈的泉水或山涧溪流水中养殖,即便炎热夏季其水温也不能超过20℃。”经过几年的养殖,刘高银俨然已变身为“冷水鱼”养殖的行家里手。

刘高银说,这几年他养殖的“冷水鱼”都是鲫鱼、草鱼、鲢鱼和黄腊丁几个品种,因长年水温只有几度至10多度,“冷水鱼”生长十分缓慢,虽然是活水且流水养殖,一年下来,仅能产出2万余斤“冷水鱼”,但他却能从中获利多达20多万元。

放钓销售 深山沟变“网红”打卡地

每逢节假日,在刘高银那茂林修竹掩映下的田埂边,总是集聚了不少驱车前来的垂钓爱好者。少时每天10多个人,春暖花开季更是多达上百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喜得刘高银连连说:“我这10多亩‘冷浸田’虽然一年只能产出2万斤‘冷水鱼’,但靠着放钓销售,却能给我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真的是有账可算。”

为了打造自己的生态“冷水鱼”品牌,刘高银在喂养上都以稻谷、玉米粉为主食,并配搭菜叶、黑麦草。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的“冷水鱼”品质,刘高银从2014年销售“冷水鱼”开始,就采用对外放钓的方式进行销售。“之所以采用对外放钓来出售‘冷水鱼’,是因为大多消费者对‘冷水鱼’无法辩别,货真价实的生态‘冷水鱼’依旧卖不上好价钱,让‘冷水鱼’的品质无从体现。而通过放钓,拿到市场上批发12元/斤的冷水鲫鱼要卖上15元/斤;批发15元/斤的鲢鱼要卖上20元/斤,批发20元/斤的黄腊丁要卖上28元/斤,垂钓者们还乐此不疲,省时省力又增了收。”刘高银说起“冷水鱼”通过放钓销售,双眼喜得眯成了一条缝。

据龙蟠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海介绍,刘高银的“冷水鱼”之所以受到垂钓者的喜欢,缘于不少垂钓者都了解饲料鱼在冰冷的山沟溪水里是不能长久存活的。并且,同样个头大小的“冷水鱼”,其重量几乎比饲料鱼要轻很多。“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愁吃不到正宗的冷水鱼。”李文海说。如今,刘高银的10多亩“冷浸田”俨然变身为人人羡慕的“聚宝盆”。

“资源合理整合利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推进丘陵地区种养振兴,抓紧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要义。”新乐镇人大代表、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朱云说道。

近年来,新乐镇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原则,因地制宜,盘活自然生态资源,向土地要质量,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多用途地开发食物资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