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刘晓梅 文/图)3月24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60岁返乡农民刘云才的家庭养殖场内,“咩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刘云才正在羊圈里忙着给山羊喂黑麦草。
“到今年底,我自繁自养并出栏的商品羊就要超过100头,一年光是山羊收入就有10万元;加上利用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闲置地栽种的枇杷、柑橘、李子等优质水果带来的2万余元收入,一年下来实际获得的收入有12万多元。”看着羊圈里面的山羊,刘云才脸上溢满开心的笑容。
种养结合 循环增收
今年60岁的刘云才,是高洞村出了名的勤快人,他曾在外从事建筑打拼多年,2010年回乡创业,依托高洞村地处城郊且水草丰富的条件,因地制宜,将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山地利用起来发展枇杷、沃柑等优质水果。与别人不同的是,为了解决水果的用肥需求,刘云才自回家发展优质水果的同时,他又开始规模养羊,并专门建造了一口容积达100立方米的沼气池。
“山羊拉的粪便尿液经羊场一侧的沼气池发酵后,全部浇灌果树地里,不仅解决羊粪的排放问题,还满足了果树生长所需的肥水。”刘云才说,利用养羊产生的有机肥种果树确实是一条好路子,不仅实现了卖羊、卖果的稳定收益,每年也省去了1000多元的化肥支出,周边环境也好了起来。
刘云才说,他此前看到别人在家养羊养猪时,由于没处理好羊粪问题,不仅污染了环境,家里成天也是臭烘烘的。于是,从种果开始,他就走“果—羊—沼”的生态种养模式,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经济增收点,最终实现以沼液促种果,以种果促养羊,以羊和果助增收的目的。“自沼气池建成后,羊粪便和废水就流入沼气池,不仅不污染环境,产生的沼气用于煮饭和照明,还节省了能源。同时,剩下的沼液、沼渣又成枇杷和柑橘等果树的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每个环节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刘云才说。
立体套种 一地多收
种养结合既解决了羊场的排污问题,又省去了一笔种植水果所需的化肥钱。不仅如此,刘云才还充分利用果树下的空地套种黑麦草,解决了山羊对青饲料的需求。笔者在刘云才的果园里看到,枇杷等果树长势旺盛,而种植在果树下的黑麦草也是郁郁葱葱。“在果树下套种黑麦草,既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并为山羊提供丰富的草料外,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刘云才欣喜地介绍说。
山羊是食草动物,规模养山羊,首先就要解决青饲料问题。于是,为了节约土地,这些年,刘云才就将果园的闲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刘云才介绍,黑麦草在秋季播种,春季到初夏正常生长,黑麦草由于再生能力强,反复收割,这几年,他在5亩果园林地种植的黑麦草能完全满足山羊对青饲料的需求。尤其令刘云才高兴的是,种植在果树下的黑麦草因为有果树遮阴,不仅黑麦草长得郁郁葱葱,对果树的生长起到了保护作用。
刘云才还告诉笔者,为了丰富水果种植类别,这几年他淘汰了部分老树后,又增加了樱桃、李子、柚子等水果品种,将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地打造成“四季果园”,实现四季采果、一地多收。“因为种植的水果使用的全是羊粪腐熟后的沼渣沼液有机肥,果树生长健壮,水果产量也提高了,品质更优,每年仅果树带来的收益就有2万多元。”刘云才高兴地介绍。
更让刘云才高兴的是,高洞村两委领导这几年看到种养循环模式带来的效益后,充分挖掘低效用地潜力,将刘云才的种养循环增收模式在全村进行了推广。目前,全村在家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将自家房前屋后的庭院地利用起来发展循环经济,为增加土地产出和实现家庭经济收入蹚出了一条新路子。据悉,近几年,高洞村在刘云才的示范带动下,走上“羊(禽)—沼—果”或“猪(牛)—沼—果”循环的村民家庭占到了70%以上,在没有新增一分土地的情况下,这些村民每年新增收入平均都在2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