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新乐镇: “铁牛”奋蹄守“粮仓”

2024-11-22 15:49: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刘晓梅 文/图 ) “突突突......”随着再生稻陆续收割后,这段时间,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的农田里,天天都能看到农机大户张义超驾驶着他前带着铧犁和耙子的拖拉机在田间纵横驰骋,所到之处,谷桩翻飞、泥浪滚滚,为来年水稻丰产增收打下基础,也构成了一幅“铁牛”奋蹄守“粮仓”的生动画面。

新乐镇是纳溪区唯一的农业城郊镇,也是纳溪区的重要“粮仓”。近年来,新乐镇针对村里外出或进城务工购房的增多,针对留守老人在种田上受体力所限耕种吃力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将小田变大田、小土改大土,修缮田间生产便道,以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要求。同时,借助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鼓励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走机械化的科技种田增收路。伏龙村的返乡农民张义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5岁的张义超,在外务工时,就曾从事过几年的拖拉机作业,并考取了驾驶证。2020年2月,返乡创业的张义超看到村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支持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村里及周边却没有一台拖拉机时,张义超心动了。于是,张义超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出资9万多元,从湖南购回了一台前带着铧犁和耙子的拖拉机,同时自己承包了近100亩稻田作示范,让村民们目睹拖拉机作业的高效率。

今年 67 岁的张昌富是伏龙村留守老人,家中的5亩稻田每年春耕和再生稻收割后翻田是他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如果请人工耕种,除去耕田人工、种子、化肥、农药及田管及收割等成本,非但没利可赚,一年下来还要倒贴几百元。于是,前两年,他就干脆任其撂荒,田间的杂草一度高过人头。2022年开始,张昌富就请来张义超的拖拉机翻耕。令他高兴不已的是,尽管当时杂草高过人头,仅用不到2个小时就将杂草碎入泥田里,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如果当时换以往水牛来耕种,别说2个小时,2天、3天都完不成。”张昌富乐呵呵地说,支出的翻田费用不及人工的三分之一。

“使用拖拉机耕作改变了以前人挖牛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土地也更松软平整,既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又让老百姓看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也为种植面积大、种植成本高的村民带来了方便。”伏龙村7组组长、镇人大代表粟代玉说,以前我们村上翻这个地,一百多亩用的水牛耕地就得2个月,现在的机械化耕地就是几天时间就翻完了,这对村民省时省力又省开支,种地增收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这几年村里正沟田或大块田撂荒的现象已基本消除了。

实施农机深翻或深松作业,不仅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层,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助推群众农业生产作业节本增效、增收增产。据介绍,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进行精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每亩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增加有机肥用量100公斤,每亩节水100立方米,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

近年来,新乐镇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病虫害防控,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实现增产增收。而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也正积极发挥着技术、装备、人才等优势,带动村民同先进的技术、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衔接,实现节本增效、助农增收。今年,新乐镇秋收后蓄留的6000亩再生稻,由于有了拖拉机等现代农机助力深耕作业,亩均产量都在400多斤,亩均新增收入就达到600多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