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王济川 刘晓梅)“太好了,医生走家里来鉴定,解决了我一桩心头大事!”近日,家住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二组的袁老辈心怀感激的说道,其老伴因常年患类风湿疾病导致不能正常行走,无法亲自去医院进行鉴定并办理残疾证,该镇残联收集到这一情况,及时向区残联汇报,积极联系医生上门鉴定,开展了一场零距离面对面的暖心服务。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坚持“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基层干部工作方式革新,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实现乡村治理“神经触角”有效延伸,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守护民生民心。
“自治”筑基 “大网格+小单元”提高治理质效
为破解基层治理末端难问题,新乐镇创新“大网格+小单元”治理模式,深化“镇级总揽+村级大网格+组级小网格+网格小单元”四级责任包干体系,形成镇大调解中心+村委“大网格”+社长“小网格”+社员代表“网格小单元”的联络、信息收集模式,划小责任范围,着力破解“组包户”服务对象多、治理能力弱的难题,形成网格“经线”。将组以10—15户、40—60人划分为多个“网格小单元”,利用“网格小单元”内人员熟悉的优势,进行自主管理,织密民情民意收集网格“纬线”。每一级网格责任体系明确1名同志负责,连接“经纬线”,系牢责任之“结点”。
目前,新乐镇共设置村级大网格7个,组级小网格69个,网格小单元284个,网格员284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在基层治理中实现末端发力,终端见效。
“法治”固本 “广普法+优服务”提升法治意识
为着力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新乐镇通过建队伍、强宣传、优服务,突出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让基层法治基础更加坚实有力。坚持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森林防灭火等工作为契机,推进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标准化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其中,将工作一线变普法一线。
聚焦人群、分类普法,充分利用重要普法节点,如3.15消费日、学雷锋月、创文创卫等契机,灵活开展法律法规的宣教活动,每个村居法律顾问在微信工作群实时提供线上法律服务,让法律“微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目前,全镇7个村(社区)已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已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800余人、“法治带头人”200余人。
“德治”润心 ,“家风+文化”涵养文明新风
持续推动家风小院、家风实践基地建设,通过身边榜样示范,身边故事感染,身边能量传递,鼓励干部、群众分享自家的家风家训、家风故事,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鼓舞和激励身边人。通过拍摄微信小视频、制作家风故事册、悬挂家风示范户展牌等形式,对家风示范户事迹进行展播,以及学村志、诵村赋、唱村歌等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浸润群众的思想、认知、情愫,推动形成家风好、民风纯、事业兴的良好格局。
目前,新乐镇已开展专场故事会3场、制作家风故事册1套、短视频4条、专题节目1个。
“智治”赋能 “科技+平台”深化社会治理
将“智治”赋能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用“数智”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努力建设“科技+平台”深化社会治理,实现从“治”向“智”转变。以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为中心,积极发挥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平台引领作用,整合镇社会事务办、派出所、司法所、综合服务站、村(社区)两委、驻村法律顾问等力量,做实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筑牢社会治安前沿阵地。统筹“雪亮工程”“慧眼工程”信息化系统,推进以互联网+综治中心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提升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和平安建设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通过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大力推进“互联网+服务”建设,以“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试点为核心,以“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为工具,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窗口服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连到掌心,实现数据线上“领跑”、群众线下“零跑”,让服务内容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