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亚玲 周莎)4月11日,在纳溪区麒麟广场远远就能看见高大挺立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牌。走进广场,江边樱花梨花争奇斗艳,步行道一侧,一张张防灾避险图清晰标注出避难场所的所有功能和应急路线。
“像这样的应急避难场所纳溪区已建成11个,场所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可容纳约40万人同时避难。”纳溪区应急服务中心主任罗永波说。
拓展应急功能融入日常生活
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住宿处、应急停车区、应急逃生通道……“应急”二字随处可见,各类与应急相关的标牌、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在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接受医疗救助”……大家伙儿一看就明白。
泸天化体育场被规划为避难场所后,经过应急部门一系列改扩建,增加了休息室、应急物资库、应急供水点和供电点。纳溪中学泸天化校区分管安全副校长杨灿表示,这里平常是正常供应群众运动休闲的区域,一旦进入应急状态,体育场里的足球场、篮球场等地面硬化区域可以“变身”为应急宿住区、医疗救治区等。
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应急物资库里安全绳、矿泉水、广播机、对讲机等设备物资一应俱全。按照“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原则,仓库里平时只存放少量应急救援物资。
打造人民安心放心的避难所
“建避难场所不能只是一块牌子。”纳溪区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年度重点推进的“民心守护”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24年印发了《泸州市纳溪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预案》,对11个避难场所进行核查勘查、编制个体评估报告,结合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建设,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使用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指示牌处于路口中心位置,要张贴‘禁止攀爬’等安全提示。平时要派人定期对指示牌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损坏第一时间进行修复。”合面中学、合面小学是近期通过验收的一批避难场所,为做好维护工作,合面镇应急办主任马科花了很多心思。
乡镇应急办承担引导群众安全避难的重要责任。“突然发生洪涝灾害,数千群众按照预案紧急疏散到广场上时,秩序怎么维护好、卫生排污设施能否配套、帐篷是否充足、饮食饮水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马科经常在思考。
“经过两次改扩建提升后,我们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加固了标识标牌,提高了避难场所空间利用率和舒适度。” 马科坦言,“我们要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往实里做、往细里做,认真维护硬件,仔细打磨软件,一旦需要,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安心放心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变为宣教阵地
“避难场所是干什么的?”“发生自然灾害就要赶快往那边跑,那边很安全,有纯净水、应急灯、帐篷等应急物资,能保障我们的生活需要。”……在纳溪中学附属安富中学“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学习避难场所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正确避险。
纳溪区承担着防灾减灾任务的各个部门,常在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宣传培训活动,逐渐将应急避难场所转变成一个个宣教阵地。
“公园挨着长江,聚集了很多游泳爱好者,其中也不乏初学者,因此日常巡护和基本的救护变得格外重要。”消防员们来到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组织安全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如果溺水者距离岸边较近,可使用长杆、绳子等物品让溺水者抓住,将其拉上岸。”
作为纳溪区设立较早的应急避难场所,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主要阵地。“地震避难宣传、防溺水宣传……我们根据不同季节,结合‘五进’定期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让群众学习各类安全知识。”东升街道安办主任钟方权说。
罗永波表示,下一步,纳溪区还将继续统筹发展与安全,将休闲广场、校园和宣教阵地融为一体,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努力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纳溪区应急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