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刘晓梅)连日来,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的村民们每天上午卖春笋,下午挖春笋,一天下来,少则卖上百元,多的有200多元,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年我们龙蟠村靠着壮大竹产业,村民不仅竹子卖钱了,通过延伸产业链,卖笋子、养殖林下鸡,全村近1万亩竹子,每年至少给村民带来了上千万的收入,真正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甜头。”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海说。
改造低效林 家家有了“绿色银行”
在龙蟠村村民刘正明的楠竹林里看到,楠竹疏密有致,直插云霄;而在竹林下,他也有选择地采挖刚出土的春笋。“我的竹林看不到竹子之间相互挤压生长空间,是缘于每年我们都要对竹林进行一次改造,除杂草、砍杂木树枝、除老竹弱竹,以改善竹林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水分养分流失,并保留一定的自然林木,为竹子腾出生长空间,提高来年竹片和竹笋的采伐量。”刘正明说。
龙蟠村是纳溪区以种竹闻名的岩区村,面积近1万亩。然而,几年前龙蟠村的竹林因缺乏科学管理而处于半荒废状态,每年竹子整窝开花枯死的现象并不少见,导致竹子产量低、产值低,村民没有从竹产业中尝到该有的甜头。
2018年,龙蟠村在纳溪区林竹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原有的竹林实施了低效林改造,村民们通过疏笋养竹、截秆去梢、密度控制、秆龄调控、科学施肥和水分调控等关键技术的实施,竹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让万亩竹林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通过改造培育,竹林增效明显,立竹量每亩增加20—40株,采伐效益每亩增加200元。
通过几年低效林改造尝到甜头后,“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让满山翠竹真正成为家家户户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入驻龙蟠村的竹片加工厂就有3家。2024年,全村靠着万亩竹林,仅卖竹片一项收入就近1000万元,人均竹片收入达2000余元。
养鸡挖笋 竹林子变身“聚宝盆”
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走进养殖户杨朝义的土鸡养殖基地,阳光透过斑驳的竹叶洒在地面,一只只毛色鲜亮的土鸡正在竹林间欢快地觅食,“咯咯咯”的叫声在竹林间回荡。
“科学种竹子硬是好划算,现在每年我的近20亩竹林要卖上2万元,而竹林里循环养殖的两批2000多只土鸡,还要给我带来3万多元的净利;还有笋子,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杨朝义一边给土鸡喂玉米一边介绍说。
“郁郁葱茐的竹林给村民带来了不匪的收入,但竹林下的空地却长期闲置着十分可惜。村里面积这么宽广的竹林,为啥不把土鸡养殖作为一个配套产业来发展?”2020年,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李文海看到土鸡市场蕴藏的商机后,他带头流转了200亩竹林养殖“林下鸡”,成立了龙蟠村供销合作社给村民卖鸡、卖鸡蛋,解除村民养鸡的后顾之忧。
为了解决村民养鸡技术等难题,李文海还牵头组建了“纳溪文海生态土鸡养殖专合社”,以“支部+供销社+专合社+农户”模式,吸纳了全村130多户村民加入“林下鸡”养殖队伍。
为了确保社员养鸡增收,对入社村民,专合社除了技术全程护航外,统一将土鸡苗育至1斤多后,按成本价交给村民饲养8—10个月;而养鸡所需的玉米等饲料和疫苗由供销社统一采购,降低养殖成本,对成鸡供销社统一价格回收、销售。这两年,供销社的土鸡销量都保持在3万只左右,直接给村民带来了超过100万元的增收。
种竹卖竹片、竹林养圭鸡、专合社供技术、供销社采购饲料并负责销售,“立体种养”模式,激发了村民自发管护竹林的热情,让满山翠竹变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