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泸州行 点赞“中国酒城”发展潜力

2015-10-22 17:05: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任成

中共泸州市委外宣办 供图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记者 刘军)昨(21)日,为期两日的“中国酒城·加快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泸州行集中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来自30余家中央级、省级、香港等重要媒体记者参观了泸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城西综合体(佳乐世纪金融中心),滨江路单碗广场、市医教园区康健核心区、四川医科大学、泸州高新区、白酒产业园区等地媒体记者们对泸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看好“中国酒城”未来的发展潜力。

    通过两日的采访主要从交通、医疗、产业发展三方面为大家深刻剖析,了解泸州目前的发展与未来的远景规划。

    为缓堵保畅,按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泸州推进主城区“两环四横六纵五联络”骨架路网建设,实施“三桥一隧道”核心工程,对城区重要通道节点实施下穿式或立交改造,全面做畅城市交通,解决市民出行堵的无奈。93公里的绕城高速公路,8个快速进出城通道,以G76厦蓉高速、G93成渝环线、G4215成遵高速为构架,已建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辐射周边城市。以及泸州正规划泸州至合江城市轻轨,构建泸州大都市区高速交通环线。除此,泸州还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规划宜泸渝沿江铁路、泸渝城际轻轨,强化与跨区域城市群的城际交通网络连接,促进与成渝、滇中、黔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泸州高新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健康意识的提高,记者在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看到了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场面。停车场内,随时可以看到车牌为贵州、重庆、成都等地的车出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这得归功于泸州市市委、市政府对医疗事业的关注与投入。

    近几年,泸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教、应急等为基本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4619家,其中“三甲”医院4家、“二甲”医院19家;拥有各类民营医疗机构753家,其中医院78家;拥有1所医学教育高等学院和2所医学教育中等院校,是省内除成都以外医疗及医学教育科研资源较为丰富的市州,在西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周永叙

    要想达到整体医疗环境的提升,在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同时,更离不开优秀医疗人才的培养。四川省教育厅和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规划了占地面积10000亩的医教园区,总投入87个亿,是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医教园区由教育培训区、综合服务区构成,其中教育培训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主要聚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公共实训基地等,计划进驻高、中等院校10个以上,拥有在读大中专学生8万名以上。建成后的医教园区区域拥有常住人口13万人左右。

    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及产业规划方面,泸州以城市西北方向的沱江新城和长江湿地新城,重点打造建设“两城”;城市东南方向,重点建设“三区”,即集中布局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三大园区总规划面积480平方公里,依托水、路、空纵横交错的优势交通,沿江错位布局,临港联动发展,成为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金三角”。三大园区内,泸州布局八大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一半。

    酒业、机械、能源和化工是泸州四大传统产业。泸州在保持酒业领先发展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通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把传统产业做精做细,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同时,还培育发展现代医药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慧城市产业“四新”产业,以顶层产业规划为引领,力促项目落地,打造泸州工业经济“升级版”。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梅勇谈到:“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单独的地级市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将引进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目前已经与比亚迪、上汽,北汽新能源客车进行了接触,争取填补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的空白。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除了参考北京、上海、深圳的政策,还对新能源车购买以后实行优惠,例如停车有补助;非高峰期间可用公交专用道;上户环节也将有优惠政策等。”

    目前,三大园区已经入驻企业136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5家,解决就业16万人。(其中:在泸16家央企,36家“中国500强”企业,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8亿元,税收55亿元,完成投资370亿元。泸州国家高新区在东明书记的亲自关心下,今年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仅5个),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

    到2020年,泸州三大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并全部建设成为“千亿园区”,综合性收入突破3500亿元,解决就业35万人以上,将该区域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聚区,为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