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造假,这出横跨学术链和产业链的“一条龙”造假的典型事件,不仅戕害了神圣的院士评选制度,也有损于社会诚信。这次学生举报老师因为亲身参与,知之甚详,其所揭发,也就丰富翔实,因此在新年之初,为公众奉上了一出“学术造假现形记”。从“造”论文到“造”发明专利,然后造假再从学术链传导到产业链,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四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写得很清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和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然而在实操过程中,院士评选渐渐跳不出任何其他评选的窠臼,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各省各地、各高校或科研院所你争我夺,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辅以强大的财力支持。院士头上越来越炫目的光环,更令一些垂涎三尺的人不择手段。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因为涉嫌受贿坐在被告席上,我们才知道他还有2007年开始申报院士、2009年仅以一票之差落选的风光经历。更令人震惊的,是张曙光因此竟然花费了2300万元之巨!虽然这只是极端个案,但也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如学术的“官化”、一旦当选便如范进中举、拥有学术上的特殊权力,等等。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还将受到更多争议。
造假者之所以敢一再犯险,也是由于相关部门监管和惩处不力。相关部门疏于作为,没有努力完善审核、监督、惩处机制,放任“个体”裸露在巨大名利的诱惑之下,也难辞其咎。切断造假链条,应从切实改变行政工作作风做起。面对这一事件,民众也许需要一声断喝:相关部门,为何不为。
光敏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