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雅镇万年灯提灌站建成 可灌溉耕地5000余亩

2013-04-19 10:41:56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陈雪梅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刘敏)“万年灯提灌站试水罗!万年灯提灌站试水罗!”4月18日,泸县兆雅镇型家村的村民呼朋引伴,扶老携幼,早早地来到位于型家村玉皇观的提灌站出水口。9点30分,兆雅镇镇长刘洋麟宣布:“兆雅镇万年灯提灌站试水现在开始!”喧闹的人群迅速安静下来,大家屏息静气,紧张地注视着出水口。几分钟后,一条水龙呼啸着喷涌而出,热烈的掌声响起,见证了型家村靠天吃水历史的结束。

万年灯提灌站试水
 
 

万年灯提灌站工程总投资132万元,由四川省农机研究院设计,四川省农业厅专家组把关,总装机280千瓦,扬程200米,设计流量250立方米/小时,管道线路总长21460米,其中从机房到最高点出水口的660米管道全部采用直径250mm,管壁厚度10mm的无缝钢管。如此高的扬程,如此大的流量的农业提灌站,川内罕见。工程采用高标准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潜水泵多级串联提水技术,主机配置自动控制系统,管道配置高标准减压阀、复合排气阀、高压止回阀等设备,以确保提灌站安全、高效、自动化运行。

回眸

场景一:那艰难施工的35天

长江边,405米的海拔,接近垂直的坡度。四个工人,背上系着安全带,挂在钢丝绳上,小心翼翼地拉着重约600余斤的钢管,一寸一寸往山上挪动,送一段,固定一段,旁边还有一名人员手持灭火器,防止电焊溅起的火花引燃山火。“安装山上管道的二十多天,每天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脚指拇都抓紧了,生怕工人有一点闪失。还好,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人没有任何一点损伤,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施工队的队长许波长叹了一口气。

山上没有水,无法搅拌水泥,只能请来消防车运水到山顶的蓄水池,人工运水到施工点。山上没有路,从机房到山顶大约600米的直线距离,全部长满野草和杂树。施工人员用锄头铲出一条堪堪可以容下一只脚的小路,将工程用沙石水泥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往山上。从机房到半山腰,一个来回需要1小时,每次只能背最多50斤的材料。“我们找的都是当地熟悉地形的村民,一般人根本不敢爬,更不要说负重上山了。”兆雅镇农机站的站长陈刚说。在安装从机房到山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兆雅镇农机站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在山上吃了20多天方便面,因为上去、下来再上去,一个半来回差不多就是半天时间。

“通天”的输水管道
 

场景二:那靠天吃水的N多年

型家村位于兆雅镇海拔最高点,由原玉皇、型家、坝头三个村组成,是兆雅镇最靠近长江的村,却也是兆雅镇唯一一个春灌用水不能到达的村。因为地势最高,水渠无法到达;因为地势高,长江水引不上来,只能望“江”兴叹,全村4000多人全部靠天吃饭。在干旱年间,人畜饮水全靠政府用车运水,很多庄稼地更是颗粒无收。型家村4社的杨丽是嫁入型家村的媳妇,但是她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娘家,因为“住在婆家用水太不方便了,每次洗被子、洗大件衣服都背回娘家洗。”

曾在型家村5社当了50多年社长的钟俊成说,1955年的时候,政府曾经组织了100多辆水车,400多人的队伍,同时从长江抽水,将水引到了半山腰的一部分村,但是山上面的1000多亩耕地始终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后改革开放,因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大量的田地就荒了起来。由于缺水,现代化农业产业无法发展,很农业无法增收。镇林业站的站在黄应华说,为改变型家村的面貌,最近十年,政府给型家村的林业项目最多,但没有一样形成了气候。究其原因,型家缺水啊,连人和庄稼都喝不饱,哪来多余的水照顾林木呢?

场景三:那积极奋战的100多天

万年灯提灌站是兆雅镇2012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整个农综项目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877万,包括山坪塘改建、渠道修建、田形调整、电灌站建设等内容。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兆雅镇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加强领导;引入第三方监理公司派专人定点监管,镇政府聘请两名现场施工员巡视指导,各技术部门人员长期蹲点,强化工程质量监督。

万年灯提灌站项目开工建设时,很多人都不无担心,施工难度大,技术难度高,能否成功建设还有很多不确定性。镇政府邀请省农机研究院专家反复到现场勘查、多方论证,在确定可行的情况下,力排万难,提灌站终于开工建设。

在工程建设的100多天时间里,兆雅镇农机站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工地,县农机局、县农发办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督查不下30次,省农机院专家多次往返,现场指导,施工方与技术人员反复磋商,拿出最积极稳妥的施工方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当梦想照进现实

欢乐的秧歌扭起来,热烈的鞭炮声响起来,淳朴的村民用最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火红的秧歌表达着村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年过花甲的老人傅文兵童心大发,跳进没膝深的水里,洗脸洗脚,扬起的水花在欢欣的笑容的映衬下分外耀眼。“以后再也不用愁无水种地了,我那些旱地全部都要改成水田,改种水稻。还可以发展经济作物。”老人高兴地说。

建成后的万年灯提灌站将长江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上,覆盖灌溉面积5000余亩,惠及人口4000余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以后管网进一步延伸后,还将新增灌溉面积2000余亩,解决1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即使遇上大旱时节,也能保得丰收。灌引清泉入旱土,收要换得仓廪圆。农业强则百业兴,仓廪实而民心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