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渐行渐远的竹编业中的“淘金者”

2013-08-14 15:27:15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陈雪梅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庞杨 特约记者 金其云)“这种农民竹背篓俏得很,在叙永县和宜宾江安县等地的农村很受欢迎,天天都有商贩上门收购,批发价32元一个还很抢手。”8月12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1组村民刘仲其一边忙编织竹背篓,一边和笔者聊起他的竹编致富经:“这种小型竹背篓工艺不算复杂,我们夫妇每天可以编10个左右,除去成本和其它开支,每天收入250元不成问题。”

在农村,曾经堪当重任的竹围囤、竹箥箕、竹箩筐和竹凉席等传统竹编储粮工具已逐渐被现代铁制农具和塑料农具所取代,随着农村外出务工挣钱的人员增多,从事竹编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然而,合面镇凤坪村20多名留守老人却把竹编业当作挣钱好门路,利用农闲时间从事竹背篓编织,在渐行渐远的农用竹编业中“淘金”,实现了增收和守候家庭两不误。

 

60年坚守 耄耋老人每天编织两个竹背篓

“我自己砍竹伴料,每天能编两个竹背篓。”在合面镇凤坪村3组,一个袒胸露背、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小凳子上忙着手中的竹编活,老人两腿间夹着一个竹背篓,满是茧巴的双手来回舞动着竹片,他娴熟的动作和精神抖擞让人无不感慨。他就是今年81岁的刘铁生老人,也是凤坪村从事竹编业岁数最大的人。

“以前我编织竹箩筐都卖到镇上供销社,当时每挑(两个)价格2.5元,在市场上能够买三斤猪肉。”谈起竹编经历,刘铁生顿时流露出对农村传统竹编情有独衷的情怀:“以前每年几乎都是编箩筐、竹晒席和竹围囤等与秋收有关的农具,只有秋收时节才拿到市场上出售,销售时间也只有两个月。”

据悉,刘铁生从21岁开始从事竹编业,至今已有60个年头,目前他每月能编织50个竹背篓,专销本镇和临近的叙永县江门镇,每月轻松可挣收入1200元左右。“我年龄大了,不能继续种地喂猪,但每天能编织1至2个竹背篓,一年有近两万多元的收入,也不低于种地喂猪收入。”刘铁生说:“我的手艺是60年代初在宜宾江安县学的,现在农村从事这门手艺的很少了,如果这门路手艺丢失,很可惜,如果有人学,我可以免费教他。”

 

发展竹编产业 老组长免费为村民做经济人

“我们村有20多户村民在长期从事竹编业,以前主要编织晒粮、囤粮农具,现在市场上需求的竹编制品储粮工作逐渐减少,村民们主要编织竹背篓。”凤坪村3组组长刘仲其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住叙永县和宜宾江安县等地,年产值达60多万元。”

刘仲其今年60岁,是凤坪村竹编织业的带头人。

2008年年初,刘仲其从一竹制品经销商处得知,宜宾市的江安、兴文等县的竹背篓很畅销,需求量也很大的信息时,他专程赶到江安等地作市场考察,并买回几个竹背篓样品。回到村后,刘仲其把附近20多个长期从事竹编编织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竹编编织小组,专门编织竹背篓,免费为村民竹编村民做经济人。很快,有着30多年编织经验的刘仲其等人对买回来的样品竹背篓进行改良,并加入塑料纺织条等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竹背篓不仅小巧玲珑,而且经久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刘仲其的带动下,凤坪村的竹背篓编织业逐渐红火起来,很快就抢占了叙永县和宜宾等竹编市场,并和外地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

目前,凤坪村有20多户村民在长期从事竹背篓编织,他们的年龄都在45岁至80岁之间。在种地、养猪和竹编两不误情况下,他们夫妇俩每月能生产160个竹背篓,按每个32元的销售价计算,除去800元左右的成本,每月纯收入不低于4000元。

“我们村的竹背篓俏得很,每个月都有很多老板打电话预定。一年四季,只要有货,根本不愁销路。竹背篓生产出来堆在家门口,只需要一个电话,外地老板就开车上门收购。”通过发展竹编业,刘仲其等20多户村民都盖起了小洋楼,添置了现代家俱,日子过得很惬意。

刘仲其说:“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生产规模,增添竹编种类,让更多村民通过发展传统竹编业实现增收梦。”

建社教基地 传统竹编后继有人

“这个暑期我们专门安排了15天时间到这里学习竹扇、竹篮和竹背篓等传统竹编的,回去后再编成教材,以便在教学指导学生。”当天,在刘仲其家中来了3个特殊的学徒,他们是合面镇初级中学派出来学习竹编技术的喻小波等3名教师。

据悉,合面镇正在打造“天人共育·教育名镇”,已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把传统竹编工艺纳入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并在凤坪村3组建立了社会教育竹编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来学习竹编技术。

“当前农村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挣钱来得快,根本不想学习竹编技术,现在学校把农村传统竹编纳入社会实践教育课程,我将技术全部传授他们,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竹编工艺,在操作实践中学得一门技术,将我们的传统竹编传承下去。”看到传统竹编后继有人,刘仲其露出欣慰的笑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