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周超文 罗贵平)“在家门口从事小手套加工,既照顾家庭,又增收了收入。”11月1日,正在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集镇上一手套加点不停地踩着机子加工手套的妇女赵世群欣喜地告诉笔者说。赵世群有一双儿女,此前家里因仅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支撑,生活过得紧巴巴。一年前她加入到该镇一返乡妇女开办的劳保手套加工点后,如今,靠着加工小手套,每月有1500多元收入,基本解决了赵世群一家三口的生活开销。
如今在丹林镇,像赵世群一样凭着从事小手套加工,生活有了依靠的低收入农户不在少数。这种扶贫方式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跨越,缘于丹林镇良好的民营经济基础。
近两年,针对广州、东莞等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劳动力成本增加后,逐渐形成通过服务外包来支撑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江阳区丹林镇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在这些企业打工的村民将部分环节或材料加工引回家乡农村,以此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脱贫。
丹林镇规定,返乡的来料加工企业,一律不分大小,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包括用工、融资协调等都是一视同仁,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权利。同时,对愿意通过在集镇买房转为城镇户口的返乡农民工,优先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解决,迁入集镇转为社区城镇户口后,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城镇市民同等待遇,同时保留原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凭借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劳动之余还可兼顾家庭的特点,小手套等加工正好满足了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和就业需求,在丹林农村发展迅速。据丹林镇负责人介绍,象小手套这样的来料加工业之所以能得到蓬勃发展,在沿海这些企业打工的当地村民发挥的经纪人作用密不可分。他们利用所在企业订单量大的优势,负责接收业务订单、培训从业者,并组织生产。象小手套加工在丹林镇更是化整为零,村民将布料背回家,靠着一台电机就可实现增收。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丹林镇就先后引进了5家小手套来料加工厂和布娃娃玩具厂,让丹林镇1100多农村和城镇困难妇女家庭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加工费收入超过3千万元,户均近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