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历史 纳溪抗战军械库遗址听历史

2015-07-10 10:08:14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张洋杨涛
    “别小看这些石洞哦,它们可以当年抵抗日本鬼子的弹药库。”7月9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兴长村的退伍老兵何云富来到下洞子(又名十二洞天),为邻里村寨的小孩讲述花背溪(天仙镇)抗战军械库遗址的故事。

    故事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这些年,许多抗战老兵、抗美援朝的志愿者、越南自卫反击战的参与者,他们翻着零星的老照片,反反复复地回忆,为身边的年轻人和小孩子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描述战争的惨烈。“天仙硐共上下两洞,上洞就是现在的天仙硐景区,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这里是下洞。上下两洞,在抗战时存放过不同类型的抗日弹药,经321国道(原川滇东路)运往昆明。”

    纳溪县志记载:“1940年5月至1944年1月,国民政府在花背溪‘天仙硐’修建了军政部兵工署材料总库第4分库,分库建成后,由库长陈和宇率部驻守”。

    据了解,1937年10月到1939年4月,国民党军政部将所属的前沿兵工厂、军械库、材料库、兵工学校及兵工科研单位搬迁到重庆,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后方兵工生产基地。“设在花背溪(今天仙镇)的材料4分库和军械库,应属于当时西南后方兵工基地的1个组成部分。”

    “十二洞天啊?以前存放抗日弹药的嘛。听长辈说是国民党凿掘的。”随便遇到一个村民,说起天仙硐军械库,都能简单地和你聊上几句。现在,通往山洞的道路已经不再崎岖,兴长、紫阳两村的进村公路经过山洞前。“原来这里还有门,修公路破坏了一部分。”

    进入山洞才知道,整个山洞直接在半岩凿崖成洞,周围没有想象中的黑暗潮湿。记者看到,洞中留下的开凿痕迹依旧清晰,总共12个房间,每间房屋深约15米,宽约5米,高约4米,单独设置进入房间的通道,通道宽约1.5米,每个通道连接3个房间(石洞)。

    偏僻隐秘的山洞,是部队生产、存放武器弹药的绝佳场所。“地处边远、偏僻,隐没在山谷的丛林中,不易被日军发现。”纳溪区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又靠近永宁河和321国道,方便武器弹药的运送。”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撤销了天仙硐的军械库。”何云富讲述着自己知道的天仙硐历史。“让孩子们知道军械库遗址,对了解先辈艰苦抗战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遗址也警示着年轻人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