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丨泸州:一穗高粱,如何助推千亿白酒产业

2019-08-30 14:13: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粮农在摊晒红高粱。  杨涛 摄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杨涛 记者 魏冯 郭荞璐) “趁天气好,晒两三个太阳就可以卖了!”8月28日,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隆滩村公路旁的院坝中,陈胜刚和老伴儿一人起埂,一人扫粒,翻晒着自家刚收割的优质红高粱——这批高粱,便是一批批白酒的“口粮”。

陈胜刚家几多公里外,古蔺县美酒河风景区附近则是另一幅图景——一辆辆三轮车、微型货车满载高粱,穿行在崖壁的盘山公路上。这里,是古蔺郎酒的隆滩与清水高粱基地。

俯瞰古蔺县二郎镇隆滩村郎酒红高粱基地。杨涛摄

川南产好粮,川南出好酒。《泸州市千亿白酒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泸州酿酒高粱预计实现100万亩”,从“小杂粮”到大产业”,这是泸州市委、市政府狠抓高粱种植、推动白酒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泸州白酒融入全球“酒业经济”的战略性一步。

一穗高粱,究竟如何助推泸州千亿白酒产业?

守好口粮“底线”

从土里到收仓,不让一粒不合格的高粱流入企业

“绝不让一粒不合格的高粱流入公司。”郎酒股份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古蔺郎酒厂公司副总经理沈毅说,要保证酒的品质,首先要保证高粱的品质。郎酒与泸州全市140多个村建立了订单合作关系,建起“公司+科研院所+高粱收储公司+镇(村)订单合作社+种植户”的“网状质量管理体系”。

其中,栽种、管护、收割等不同时段,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将每亩的产量控制在250—300公斤,高产与高质很难成正比,从土壤改良到收割仓储,都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不让不合格‘口粮’进入企业。”沈毅说。

俯瞰美酒河旁边的红高粱基地。 杨涛 摄

4月25日,泸州市高粱生产推进会现场,与会代表参观了高粱节水灌溉、标准化种植、高粱直播、秸秆腐熟利用、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高粱品种展示等新技术、新成果。

就在13年前,这里的有机高粱基本上为零。“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有机高粱,还说要统一标准来种。”2006年,泸州老窖有机高粱基地在胡市镇来寺村进行试点的时候,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张青书完全是懵了。

同样“懵圈”的还有江阳区石寨镇凤龙村的方廷刚。“以今年的价格来算,我家种了20亩高粱,省工省力不说,每亩都还比种水稻要多500到600元。”对方廷刚来说,2011年是冒险的一年,他把自家的耕地水改旱,开始为泸州老窖种植高粱,“有机糯红高粱产量高,老窖还提供种苗、农药和肥料,自己只需出力出地就行。”

像方廷刚、张青书这样的种植户,都把家里的土坯房“种”成了小洋楼。截至目前,泸州老窖已在泸州多个区域建立了数十个有机农场,与方廷刚、张青书一样的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户已从当初的“吃螃蟹者”发展到了几万户。

目前,泸州市发展酿酒专用糯红高粱种植,推动高粱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粱种植预计达到100万亩。”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局长任晓波说,届时,泸州酒业初步实现纯粮固态酿造,原酒品质“第一车间”产业链基本筑牢。

小红粮也能带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

顺带促一把白酒销售

一穗红粮,带动从“田间”到“口中”的诸多产业,同样的高粱地,已撰写出不一样的时代篇章。

7月,泸州老窖开启2019文化采风之旅,现场名家齐聚,体验、采访、创作,深入田间地头,到高粱地汲取创作灵感。

8月,郎酒摄影展还在征集美图,来自全国的摄影爱好者走进基地,记录高粱种植、管理、收割的每一个细节。

古蔺县二郎镇隆滩村的郎酒红粮基地。  李佑天羽 摄

邻玉白酒小镇、二郎名酒名镇、龙洄酒庄,纳贡酒庄、茶酒小镇、沈酒庄一系列因酒而衍生的名酒名镇名园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不少还以高粱地为整个小镇和酒庄的“背景墙”,吸引无数游人合影留念。

而游客们也不忘在旅游期间,带走一瓶、一箱泸州好酒返乡。

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经信局副局长赵建华介绍,园区以白酒酿造为基础,向上促进原粮种植、生态农业等第一产业发展,向下延伸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

古蔺县二郎镇隆滩村的郎酒红高粱基地。  杨涛 摄

近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川酒振兴计划”,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巩固提升川酒品牌优势。地处白酒金三角核心的泸州,“要充分发挥白酒固态酿造优势、原产地优势,坚定不移发展千亿白酒产业。”4月19日,泸州市酒类产业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刘强的话掷地有声。粮是酒之肉,高粱是泸州千亿白酒产业的重要支柱。

面对这些期待,泸州,正在上交一份答卷:依托“一穗红粮”,职业化“农民”,拉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链”,正在努力走出乡村振兴的泸州历程,努力成就着泸州酒业产业链的第一节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