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泸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一天:3层手套,150级楼梯,12350步

2020-02-05 17:17: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items/202002/2002051720188600001301D8.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龙欣雨 郭慧琳 魏冯)“昨天0就诊。”2月4日7时30分,天还没有亮,记者来到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社区医生曾显科正在查看前一天发热门诊就诊情况。

这排凳子是曾显科行政值班时,在办公室里的“床”,晚上垫着被子就睡了。郭慧琳 摄

一张冰冷的长椅,休息时加一床被子、一个枕头,是曾显科昨晚睡觉的床。原本卫生服务中心是有专门给值班人员睡觉的值班室的,但是为了工作方便,曾显科直接睡在办公室里。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社区医生是如何度过的? 川报观察记者走进泸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3层手套

每天,将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前一天就诊情况统计上报,是曾显科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的第一个工作。

在疫情期间,小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大门设了预检分诊点,专门监控来访人员的体温。“只要进门就必须量体温,就算进来上厕所的,我们都要先量体温。”曾显科说。

紧挨着预检分诊点是临时搬过来的发热门诊。“这里是疫情初期检测,原本在医院体检中心旁边,近期搬到了医院大门旁边。”

聊到发热门诊搬迁原因时,曾显科说:“之前要到发热门诊去,要穿过整个大厅,为了不污染其他区域,就搬到医院大门口了。”记者数了一下,从医院大门到原来的发热门诊需要经过工作站、药房、体检中心,要走30多步路。发热门诊搬到门口后,门口量了体温,右转不到10步路就进入发热门诊了。

在发热门诊内,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潘光耀和同事正在“全副武装”自己。防护帽、护目镜、口罩、橡胶检查手套、一次性隔离衣……将潘光耀裹得严严实实。在潘光耀戴橡胶检查手套之前还戴了一层塑料的一次性手套,这一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因为对橡胶检查手套过敏,潘光耀需要多戴一层一次性塑料手套。龙欣雨 摄

每天进行两次入户医学观察,每次要花近2小时的时间走访,“收工”时手被“泡”在了手套里。郭慧琳 摄

原来,潘光耀对橡胶检查手套过敏。“戴了一整天手套之后,手上全是红色的小水泡,特别痒!”潘光耀说,按照要求,她们是需要戴2层橡胶检查手套的。因为过敏,潘光耀不得不在2层橡胶检查手套之下,再戴一层塑料手套。

150层楼梯

潘光耀在做工作前的防护准备时,曾显科正带着入户医学观察组开会。“这个人在疫区住了一晚。”“住了一个晚上都算。”会上,入户医学观察组确认着自己小组观察人员的变动。

目前,小市街道有49人处于医学观察期,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入户医学观察组。观察组一共10人,两两一组分为5个小组,对处于医学观察期的人进行着每天2次的入户检查。

“我们一般9点出发,去早了怕人家还没睡醒。检查用不了多久,时间都花在走路上了。”曾显科和同组的同事穿戴好防护装备,带着温度计和登记表,踏入雨幕。

两人一个小分队,每给一户测完体温,曾显科都会拍照做记录。郭慧琳 摄

第一家观察人员就在卫生服务中心旁边,小巷子弯弯绕绕,老旧的小区楼道光线昏暗,曾显科轻车熟路穿梭在巷子和楼道里。在上楼时,他特意提醒记者:“爬这个楼梯要注意,有缺缺。”低头一看,果然,很多石梯都缺一个边角,容易踩空。曾显科说,第一次来这家时,因为护目镜上有水汽,看不清路,就踩空过。“当时害我一个踉跄,之后就很注意了。”

“你们这么早?吃饭没有?”敲开观察人员的家门,观察人员的母亲和曾显科熟络的寒暄着。为观察人员测量体温、询问身体情况后,一户就算检查完毕,开始转战下一户。而这一户却让记者印象深刻。

“第一次来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谁会想到一单元在5楼。”曾显科推开楼道的安全门,长而陡的楼梯出现在记者眼前。到观察人员家中时,大家都气喘吁吁,护目镜上的水汽凝结成了小水珠。下楼时,记者特意数了数,一共150级楼梯,而且下午,还得再爬一次。

12350步

除了每天2次150层的楼梯,曾显科还要爬一个耗时5分钟的陡坡——伍复街,这些对曾显科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爬完复伍街的长坡,需要花费5分钟。龙欣雨 摄

“36.3℃,医学观察期间无发热,无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已进行14天的最长潜伏期医学观察。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曾显科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和对方说到。

爬完复伍街后,曾显科的护目镜上布满了水雾。龙欣雨 摄

结束了观察期的市民向曾显科他们道谢:“这段时间都辛苦你们了,谢谢!”

虽然对方结束了观察,曾显科还是嘱咐:“结束观察了但是还是少出门,出门一定要带口罩!回家时在门口就要用酒精喷全身消毒,外套不要带进卧室,挂在通风的地方……”

两边的店铺都已经停业,社区医生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向下一个观察人员家中走去。龙欣雨 摄

在检查时,除了几户人员在家门外检查外,入户的几户人家都有招呼曾显科他们坐下休息,不过都被拒绝了。“没事没事,坐了就害怕起不来了。”“不敢坐,等会儿还要爬伍复街。”原来,并不是习惯了就不累,只是一直在为了做好工作而坚持。

曾显科负责的这几户,都分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但是全部检查一次还是想要花费2个小时的时间。

入户医学观察组回到小市卫生服务中心第一件事就是测体温、全身喷洒酒精。郭慧琳 摄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曾显科终于回到了家里。对于两天才回家的曾显科,家里并没有特意准备什么。“家人都已经习惯了,我这样工作是常态化的。”原来,从医15年的曾显科参加过不少医疗救援工作,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芦山地震……和危险相伴,是他的常态。

打开微信运动,曾显科的步数已经变成了“12350步”,在他的好友里排名第八,前面的7个就有6个是他的同事,多一点的都超过2万步了。曾显科笑着调侃道:“我们这种,是要被拉黑的。”

在疫情期间,很多人在家中足不出户,一天步数几百步就算多。按网友说的,微信步数多就要拉黑,说明疫情期间还乱跑。但也有很多情况例外,比如就有像曾显科这样的社区医生,每天走这么多的路,来守护大家的安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