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82岁“老队长”种龙眼带头致富,搞“电商”铺子助村民打开销路

2020-09-03 10:08: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苟思 胡高强 陈向前)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瓦窑滩村,距市城区只有25公里。该村多为陡峭山地,一面临江也导致耕地面积狭小。仅有的经济作物龙眼、荔枝多种植在山壁上,管理不易,采摘困难。

2013年,全村有贫困户103户,90%以上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基本无劳动能力,脱贫攻坚难度非常大。这些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自身的不懈努力,瓦窑滩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如今,瓦窑滩村的贫困户们正在大力发展龙眼种植,希望靠当地特色的“山壁龙眼”走向致富之路。

瓦窑滩村一角

82岁“老队长”传授龙眼种植经验,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9月2日早上6点,天微微亮。瓦窑滩村5社的一株龙眼树下,一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指挥另外几名村名采摘龙眼。

“轻点子哈,等哈都打脱了就不好了。老杨,这面还有,看到没有?”

“看到了,老队长,你放心。弟兄几个搞快点哈,等哈太阳就冒出来了。”

正在说话的老爷爷叫名叫杨世兴,与他对话的则是当地的几名村民。杨世兴1938年生人,今年已有82岁高龄。因13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如今被村民戏称为“老队长”。

据悉,瓦窑潭村比邻长江,上壁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在这些自然条件下,当地的龙眼有着果肥、水分足的特点。据瓦窑滩村村支书刘昌明介绍,当地种植龙眼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村民们没有种植技术,基本就是放养,导致了龙眼的产量、质量都偏低。

刘昌明说:“2013年,全国开始脱贫攻坚,村上也在想怎么依靠种植业来脱贫致富,后来村上开办了农民夜校,让村民们学习龙眼种植技术,希望推广品种“高换”(嫁接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质量。这时候,“老队长”杨世兴非常热心,将自己多年种植龙眼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村民们.”

2013年,杨世兴组织当地13户贫困户进行龙眼品种改良,手把手的教贫困户种龙眼,缺资金了,老队长还找当地农村信用社为贫困户担保借钱。在村上以及杨世兴的帮助下,如今,这13户贫困户靠种植原生态龙眼平均增收了3000余元,也全部脱离贫困。

82岁老队长在打理原生态桂圆

“老队长”又出山,搞起“电商”铺子解决龙眼销路难

2020年,瓦窑滩村龙眼丰收,老队长看到漫山遍野、硕果累累的龙眼既心喜又担忧。杨世兴说:“今年龙眼产量猛增,价格上不仅要吃亏,拓展更多的销路也是一大问题。”有着多年种植售卖龙眼经验的杨世兴开始未雨绸缪。

今年7月,杨世兴通过泸州农村商业银行黄舣支行了解了名叫“惠生活”的交易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村民在网上进行龙眼销售,杨世兴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认为“线上销售”是一条帮助大家打开销路的好渠道。于是,杨世兴立即就去办理了营业执照,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这个瓦窑潭村“惠生活”电商铺子开了起来。

瓦窑滩村桂圆丰收一景

杨世兴说:“现在9月了,龙眼已经陆续成熟了,这几天我都让年轻人帮忙,在电商铺子上上传我们村的龙眼照片,希望接下来能够帮助大家把龙眼卖出去。”

除了搞电商帮助销路,杨世兴还积极的探索其他的方式。杨世兴说:“新鲜龙眼的价格受市场营销波动很大,我最近在想,能不能搞个加工厂,整成干龙眼来卖。”

据村支书刘昌明介绍,瓦窑滩村13个社龙眼种植面积有近2000亩。只要能够解决销售问题,那么经济效益还是十分可观的。

刘昌明说:“拿4社的李世刚来说,他家现在搞育苗和种植有20亩左右,以前受产量、质量还有市场的影响,也就能卖几千块钱。如今只要卖得好,平均都有3万元的收入,能够翻近10倍。”

刘昌明介绍,杨世兴提出的想法村上也非常支持,接下来就要研究其可行性,希望在2至3年内,瓦窑滩村能够拓展更多样的龙眼产品,让种植龙眼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