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蔺:让贫困群众换种“活法”

2020-12-07 15:12: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袁爱平)泸州市古蔺县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117个,贫困人口11.5万人。近年来,全县全力发展产业,拉动就近就业,夯实基础设施,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20年底,全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清零”。而古蔺县二郎镇铁桥村的脱贫之路只是一个样本。

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搬迁聚居点

玉米换个种法增收换种渠道

“上央视那天早上,节目是九点半播放,我早上七点起床就打开电视守着,激动啊……”说起家乡上央视,铁桥村5组村民程良坤的脸上就抑制不住开心,“主要是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就觉得很骄傲!”

铁桥村地处古蔺县二郎镇西南部,村名源自于山下的一座铁索桥,那是曾经通往镇上的主要通道。由于交通不便,偏居一隅,曾经的铁桥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贫困发生率高。

“年轻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就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程良坤早年也在外打工,“在外打工确实能挣钱,但背井离乡既不能孝敬父母,又不能陪伴孩子,心里始终有牵挂,一直想改变、想回家!”

近年来,二郎镇以铁桥村红高梁产业园区为核心,按照“一区五园”规划布局,探索建立“红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培肥”的工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打造隆滩、清水、华年、复陶、铁桥五大红高粱种植园,大力推进红高粱产业发展。

干部驻扎一线扶贫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进,铁桥村的铁索桥被新修的大桥所取代,曾经以种植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铁桥村村民也有了新产业,程良坤“想改变、想回家”的愿望终于在今年得以实现。

回乡后,程良坤流转70亩土地种植红高粱,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我们村的红高粱都以每斤3.2元的价格卖给郎酒厂,每亩地经济收入达到2000多元,比玉米高出一半多。”

种高粱不仅为程良坤带来收益,也为当地贫困户带来就业岗位。

52岁的余彩霞是铁桥村5组的贫困户,从红高粱的栽种、施肥、除草、收割,她都在程良坤的地里务工,加上流转出去的3亩地和自家种的两亩高粱,短短半年时间,她已经获得近万元的收入。

如今的铁桥村,已建成以千亩红高粱基地为龙头的脱贫产业园3个,产业园区覆盖铁桥村二、四、五、六组,通过种植高粱和就近务工,已带动全村39户139人实现高质量脱贫。

放眼全县,2014年以来,古蔺县培育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个,建成村级脱贫产业园218个,打造特色产业基地70万亩、总产值达46亿元,是2014年的3倍,全县90%以上的贫困家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乌蒙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高粱红了 康宁摄

工作换处地方劳力换种效率

“这个活路简单,又不累,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11月底的双沙镇寒意渐起,龙升村聚居点昔日里三五成群拉家常的居民都被寒风逼进了家门。

屋外冷清,家里却是热闹非凡。走进贫困户王明远家,火炉烧得正旺,一家老小都围坐在一起,一边说笑着拉家常,一边熟练地“捣腾”着手中的五金配件……

五金加工,是近来村里最受欢迎的工作岗位。7月初,政府引导企业在聚居点创办扶贫车间,企业安排专车专人将待加工的五金产品配送到聚居点,各车间负责人、村组干部及时将原材料领回分发到贫困户手中。

公司免费培训,群众居家“上岗”。贫困户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加工产品,企业再安排专人定期上门对成品进行验收。自此,贫困户账上,每月都有了一笔“固定收入”。

“每人每月的固定工资是1650元,我们家做的三份工,每月就有4950元!”王明远户以老幼居多,老人体弱多病不能做重体力活,年轻人因为照顾家庭不能出远门,送到家中的就业扶贫岗位,解决了她家的大难题。

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进一步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面,今年以来,古蔺县紧盯“老、弱、病、残”特殊群体,逐步推广“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为有就业意愿却因病、因残、因事不能出门的贫困户“量身定制”技术含量低、工时灵活的“五金加工”工种,把工作岗位直接送进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补足就业扶贫短板。

据古蔺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股长何东海介绍,目前,古蔺县共设有11个“居家就业”点位,吸纳895户贫困户参与到五金加工项目中来,并仍在全力增加生产线,更大幅度满足部分特殊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愿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古蔺县创新实施集中劳务输出、县内吸纳就业、公益岗位安置、支持自主创业“四个一批”精准就业工程,帮助4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此外,古蔺县还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建设扶贫产业集中发展区,带动全县建成43个扶贫车间,帮助2000余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赤水河红军大桥改善群众出行(李骁摄)

困难换种心态山区换种面貌

“天亮起来爬坡坡,爬了一坡又一坡……”这是古蔺山区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古蔺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境内山峦耸立、沟壑纵横,“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曾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四大难题。狭窄、崎岖、坎坷的山路,牵绊着赤水河流域贫困群众走出大山、脱贫奔康的步伐。

困难,阻挡不了乐观自强的古蔺人。近年来,全县3799名扶贫工作者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驻扎村组、一线攻坚,谱写了改天换地、追梦圆梦的脱贫赞歌。

数据印证古蔺巨变。2014年以来,古蔺县投入24.37亿元,建成农村公路4680公里,建设里程是1949年至2013年65年间总和的3倍,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村民小组硬化路覆盖率达96%。如今,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纵横交错、翻山越岭,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血脉”,畅通了脱贫致富的“坦途”。

赤水河扶贫公路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古蔺县投入22.56亿元,建成供水工程8098处,贫困家庭供水入户率达97%,结束偏远地区群众“吃水靠天、运水靠背”的历史;188个行政村农网改造全面实施,所有贫困家庭全部通生活用电;农村通讯信号覆盖率达97.5%,比2014年提高40个百分点,行政村光纤宽带“村村通”,贫困户广播电视“户户通”;筹集资金21.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105户,改造农村危房16887户,让贫困群众梦寐以求的“梦想家园”变成现实。

坚持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如今,一批全国全省示范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如明珠般遍布蔺州大地,广袤乡村充满田园牧歌韵味,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古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