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泸州准备好了

2021-06-29 08:16: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6月28日,对于500万泸州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上午7点,和煦的阳光照亮泸州。龙马潭区千凤路上,崭新、现代、大气的建筑格外亮眼。建筑上方,鲜红的“泸州站”三个字“见证”着泸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上午9点,一改往日的平静,泸州站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的人轻装上阵,步履如飞;有的人背着行囊,结伴而行;有的人拖家带口,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期盼与兴奋。

6月29日四川日报14版

家住泸州市江阳区龙驰街道的陈燕,带着母亲和女儿驱车而来,她们要乘坐10点27分,从泸州前往成都的G8772次列车,看望亲戚。上午12点11分,陈燕和家人到达成都东站。“真的是又快又方便!盼了那么久,泸州终于有高铁咯!”简短几句话,包含着泸州人民对高铁期待已久的渴望。当天,“十四五”期间四川第一条开通运行的高铁,泸州市委、泸州市政府的“一号工程”——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通车。开通初期,开行动车组列车11对,其中成都东至泸州动车组列车4.5对,途经内江、自贡、富顺、泸县等地。这是泸州首次迎来高铁开行,实现高铁“零的突破”。

2021年5月8日,绵泸高铁内自泸段联调联试,泸州迎来第一辆动车:和谐号。 牟科 摄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速度,是区域腾飞的翅膀。从古代河道孕育文明,到现代铁路振兴城邦,古今中外,醇熟的交通与城市的繁华皆是密不可分。作为西南片区唯一直接牵手川渝滇黔四省市的城市,泸州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着“铁、水、公、空、邮”的立体交通格局。而如今,这座因水而兴、依江而盛的城市,又将因高铁发生新的改变。

□瑞林

城市“更近了”川南经济区有了新纽带

“回家、上班更方便了!”6月28日,听说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通车,在成都的泸州人林魏十分欣喜。

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线路全长约130公里,设计速度为250公里/时,共设内江北、内江东、白马北、自贡、富顺、泸县、泸州7个车站。

历经5年多的建设和调试,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正式开通,也开启了泸州和自贡的“高铁时代”。如今,泸州到成都最快仅用一个半小时。

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通前,泸州与成都之间主要靠陆路交通连接,开车约三个半小时,大巴则需 4至5小时。从泸州到成都,如果是坐高铁,则要先坐车到内江隆昌,再从隆昌坐高铁到成都东站,用时在两个半小时左右。

高铁开通后,乘客郝杨平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成都、泸州间列车早班车在6点左右,晚班车在21点后,让“工作在蓉,住在泸州”成为现实。

携手合作、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更快地跑出“加速度”。一条高铁,不只是拉近泸州到成都的距离,也形成了川南城市半小时经济圈,让川南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从地图上看,内江、自贡、泸州恰似一个等腰三角形,泸州到内江、到自贡仅一百余公里,三地既是“邻居”又是“兄弟”。从发展来看,三座城市都谋求转型发展,具有互补共融的基础。大千故里,甜城内江;中国灯城,盐都自贡;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坐高铁品“三味”,一条高铁让这三座城市有了更多联系。

根据《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川南经济区将以城镇和农业发展为主体,优化水资源调配,重点提升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整体打造川南城镇组群,实现南翼跨越发展。将三座中心城市和泸州泸县、自贡富顺这两个百万人口大县相连的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正是《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中牵起川南城镇组群必不可少的“纽带”。

同时,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项目,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绵泸高铁建成通车对贯彻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支撑川南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短板补齐了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型

对于泸州来说,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铁路是短板,尤其是高铁。如今,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通车,不仅让泸州人实现了期盼已久的高铁梦,也推动了“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在泸州逐渐成型。

“泸州正按照‘客货分流、分网’的原则,抢抓国家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构建高铁客运枢纽,奋力打造货运铁路大通道。”泸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高铁客运枢纽如何构建,货运铁路大通道如何打造?泸州早已绘就蓝图。

鸟瞰泸州。 (中共泸州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供图)

在客运铁路建设方面,泸州谋划构建“一横两纵一环”。一横即国家“八纵八横”京昆高铁大通道——渝昆高铁,两纵即蓉遵高铁、泸州经大足至汉中铁路,一环即川南渝西城际铁路环线。多条高铁在泸州交汇,将形成四向通达成都、重庆、昆明、贵阳、西安的1-2小时的高铁交通圈。

针对货运铁路的建设,泸州计划打造“南向双通道、东西向沿江通道”。南向主通道即列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的隆黄铁路,包括6月25日新开工建设的隆叙段扩能改造;南向辅助通道即泸遵货运铁路,包括新建成的叙永至大村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大村至遵义铁路;东西向沿江通道即沿江铁路重庆经泸州段至宜宾段。

泸州站的设计上,同样也具有前瞻性。为了实现“一站多用”,泸州按照一次规划、分两期实施的策略规划高铁站。当前的泸州站只是第一期工程,南面预留了二期工程的空间,这就意味着正在建设的渝昆高铁川渝段、下一步规划中的泸州到遵义的高铁等,都能在“泸州站”换乘。

“十四五”期间,泸州规划实施综合交通重点项目总投资超820亿元。到2025年,综合运输出川大通道增至12条,其中铁路通道2条、长江水运通道1条、高速公路通道9条;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八通道四枢纽”综合立体交通空间新格局,运输服务品质、智慧交通水平、现代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正在织就,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建成通车将成为“引子”,为泸州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添翼。

准备好了以城市高品质迈入高铁时代

高铁时代,虽然晚了一步,但泸州一直准备着。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再到城市品质,泸州竭尽全力,用高品质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入高铁时代。

打造高铁经济带,是泸州迈入高铁时代的着力点。

沿着绵泸高铁内自泸段,一批新的产业项目和园区正在布局。不同于空港经济带来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纵横交织的高铁,改变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方式。

“从长远发展利益来看,这条线路的建成,将促进川南城市与成渝双城之间的经济联系,带动区域间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为川南的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将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牢牢抓住绵泸高铁经济带带来的新机遇。

谋划大项目,让泸州迈入高铁时代底气十足。

6月4日上午,中信建设与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将投资10亿元,在泸州建设年产150万吨的进口粮食饲料加工项目。该项目有助于开发和拓展西南地区、海外市场,进一步巩固泸州作为西南进口粮食加工集散中心的优势。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建成通车,让泸州的城市发展有了更坚实基础。然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能缺失。

近年来,在迎接高铁时代的同时,泸州着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找寻支撑点,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0年,泸州共实施238个市重点项目,分布在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民生及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多领域;

2021年,泸州将实施市重点项目294个,总投资达7167.1亿元。今年一季度,泸州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2个,总投资476.7亿元,年计划投资180.3亿元。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让泸州在高铁时代里谋求新发展。

夏天的黄金水道,正值运输旺季,芒种时节的川南临港片区,也是热闹非凡。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内,机器人正在忙碌着挑拣进出口商品;在泸州港3号泊位,往来的进口粮食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在综合保税区,一条条电子指令接连不断在海关和场站方之间传输……

“十三五”期间,泸州陆续获批一个又一个“国字号”开放平台,已形成六大“国字号”平台联动发展新格局,开放平台数量在西南地区仅次于成渝双核,打开了泸州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全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有了支柱引擎。

“十四五”期间,泸州提出,要从强化国家级开放平台功能、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优化开放发展环境等方面,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打造成渝地区南向门户枢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第三极。

提高生活品质,是泸州在高铁时代中不忘的使命。

每到黄昏之时,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便会有男女老少,或独行,或结伴,享受工作以外的闲暇时光。如今,以打造“公园城市”为目标的泸州两江新城已初步形成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生态格局,往来市民无不为这样的惬意生活感叹。

不止新城。2020年底,泸州全面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功能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坐在小区新建的凉亭里,市民陈丽丽笑了,“管道不再滴漏,娃娃可以在院坝头安全玩耍咯,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如今,泸州正在通过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