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聚力治水兴业惠民生 写好两项改革“水文章”

2021-11-30 15:22: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夏廷贵)泸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近年,泸县以“以水促改、以水促建、以水促产、以水促治”为思路,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建成中小型水库132座、山坪塘9115口、提灌站315座,窖池等其他水利工程1742处,“蓄引提”能力2.2亿立方米。

以水促改亲民意,创新机制注活力

深化水利综合改革,创新基层管护机制,助推管护多元化和多样化,注入发展新活力。

基层管护添人手。推进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改革,“清单式”梳理水利基层服务诉求,下放权限、下沉力量,落实镇级水利技术人员40名,配备村社水务员和巡管员2377名,构建县、镇、村、社“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实现水利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

小型水利明身份。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方式,明晰小型水利工程权属归村、社、集体,使用权归使用人,确权1.1万余处,颁发所有权证2684本、使用权证10936本,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

管水节水有激励。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区分自流灌溉、提灌、超定额粮食作物,制定农业水价收取标准,充分调动群众用水管水积极性,增强节水用水意识,用水户费用降低,年均节约用水223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县。

以水促建惠民生,保障供水提能力

依托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采取“建大、并中、减小”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向“城乡供水一体化”靠拢。

探索“投建管”三融合新模式,促进统筹规划。坚持泸县供水“四线连通”工作思路,制定乡村水务建设规划“一张图”,探索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全链条闭环管控新模式,积极开展全省乡村水务试点工作。

构建“政银企”三聚合新平台,吸纳建设资金。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融资+企业自筹”多元投入方式,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投入资金7.75亿元,实施“泸县全县共饮长江水”工程,改扩建水厂3座、延伸管网5446公里,实现“四线”供水并网,提升全县农村饮水品质。

建立“制供营”三整合新格局,规范供水管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建设运营等系列供水规范化管理制度,强化水源保护、设施维护、水质管理,推进40余座水厂“两权”回收,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三个责任”。2020年泸县神仙桥水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村规范化水厂之一。

以水促产富民利,助推产业增动力

聚焦农村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以“保水、供水、节水”为重点,依托水源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渠道配套、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项目,加快现代水利全域灌溉进程,提升农村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落地“骨干”工程保水。按照有产业就要有水源的原则,通过新建土公庙中型水库水源工程,新增蓄水1051万立方米;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0座,恢复蓄水400余万立方米,产业用水有保障。

整治“大中”工程供水。按照产业、水源融合的方式,整合实施艾大桥等3处中型灌区渠系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投资1.26亿元,新建和整治干支渠106公里、提灌站11座,新增农业产业灌溉面积2.7万亩,恢复改善4.2万亩,产业配水有效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建设“小型”工程节水。创新水利项目建管方式,建立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制度,建成提灌、喷灌、滴灌等560处,发展高效节水灌面22万亩,产业节水有成果,成功创成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以水促治润民心,提升水境显魅力

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以创建全国(省)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为契机,创新机制,强化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彰显水之魅力。

网格体系全面覆盖。建立河湖长制县、镇、村三级组织体系,落实河道、河段管理责任人;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重点河段和131个小型水库纳入视频监控,动态掌握河流水环境和水库水雨情情况,实现河湖管护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管护模式因应施策。建立稳定的长效管护机制,将河库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购买社会化服务,常态化开展清河护岸行动;探索“以水养库”,区域推行“小小联合、连片推进”模式,实现河库管护规范化。

争先试点打造水美。抢抓全国第二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机遇,开展河流生态系统治理和水美乡村建设,综合治理河道36公里,建设水美乡村40个,加快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步伐,建成县域水系生态堤防工程37.4公里,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着力打造水安、水兴、水富、水美新泸县。图片来源:夏廷贵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