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荞璐
瓦舍勾栏,历史上宋朝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南宋高浮雕勾栏表演石刻。
勾栏(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供图)
勾栏为弧形,上刻六位乐舞女伎进行舞蹈和器乐表演。左侧两名奏乐者分别拖扁鼓、“齐鼓”,右侧两名各执横笛和拍板,中间两人相对而立、伴乐起舞。她们均头戴软脚花冠,上身着交领广袖长襦,披长帛、腰束带,长裙及地,并披有流苏装饰的云肩。翩翩起舞,衣袂飘飘,恍若仙人。
“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南宋词人史浩所作的《采莲舞》,向世人描绘了“绰约神仙之伍”的采莲舞表演场景。在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也有这样几件高浮雕持荷舞女石刻。石刻上的乐舞女伎容貌秀丽,身着圆领窄袖上衣,外罩云形罩肩,下穿及地长裙,跷尖鞋,系腰带、束腰袱,立于荷叶之上,低眉浅笑,手持莲花荷叶舞具背于身后。“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正是《采莲赋》所歌之景。
据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馆长梁杨介绍,宋代各类乐舞、戏曲盛行,深受各层民众的欢迎,豢养家伎乐工成为时尚,贵族府邸轻歌曼舞、吹拉弹唱不绝于耳。馆内珍藏着的众多舞者及乐工形象石刻,正是南宋虽偏安一隅尤歌舞升平的生动写照。这些石刻,镌刻了千年时光,在史书之外真实反映了宋朝繁花似锦的市井生活风貌。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宋朝,士人阶层地位空前,商业都市大量形成,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有了市民阶层的出现,逐渐由以往的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转变。
瓦舍勾栏,便成了世俗文化大放异彩的一方天地。逛瓦舍、看勾栏,也成了宋朝泸州人的潮流风尚。瓦舍也叫瓦子、瓦肆,除了里面有歌舞表演、弹唱、说话,还有商业市集。《东京梦华录》里专门解释,瓦舍里有卖药、卖卦、卖旧衣服、卖吃食、剪纸画的,用现在的话来讲,这里就是城市里提供公共娱乐休闲的大型综合体。瓦舍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板壁或布幔隔挡成一个个“勾栏”。勾栏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汉代,但此时仅做栏杆之意。到宋元时期,勾栏就用来指瓦舍设置的演出棚,成为了演出场所的总称,勾栏的含义也从“栏杆”转为了“剧场。
这些勾栏石刻,皆来自于近千年前的宋朝。而正是在两宋时期,泸州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泸州城内商贾云集、官府设置6个“务”征收商税,每年征税10万贯以上,在四川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根据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这样年征商税10万贯以上的城市,当时全国只有26个。“百斤黄鲈鲙玉,万户赤酒流霞。榆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北宋诗人唐庚如是赞美。南宋时,京城临安的供给保障线,主要依靠长江水运,泸州地域控三巴连滇、黔,粮、油、盐、茶、糖、酒、山货、木材、铜铅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长江下游地区,朝廷官员、商家巨贾来往频繁。
经济的繁荣也让这座城市迅速发展,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帅守冯楫主持增筑泸州城。当时的泸州城原东面临江城墙585丈,是在石筑江堤上用土筑成,容易为洪水冲坏,冯楫改为“以石士”,即以石为壁,中实以土,“以避水患”;又将旧城扩大,城廓面积增为九里一十八步。
如今的泸州,早已不见宋城踪影,唯有同为冯楫修建的报恩塔依旧矗立。这座与勾栏石刻同时代的白塔,紧邻水井沟商业步行街,见证着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市井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