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云飞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7月3日,泸县太伏镇王湾村的枳壳种植基地,200多名村民忙于田间:采摘枳壳,装筐后运输到距离种植基地1.2公里的加工厂内进行清洗、切片、烘干、包装。
村民正在采收枳壳。
当前,是中药材枳实枳壳的采收时节。“最近几天气温比较高,为了加快采收进度,我们每天早上5点便开始采摘。“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村民姜光秀根据当天早上采收的枳壳量,说能够挣一百多元。“加上枳壳田间管理的务工工资,一年下来收入大概有七八千元,可以适当补贴家用。”
在泸县太伏镇,中药材种植,从2016年启动,现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3600亩,其中,枳实枳壳产业占总面积的90%以上。
之所以大力发展枳实枳壳产业,泸县太伏镇人大专职副主席人选章泽彬解释了重要的两点原因,其一是全镇枳实枳壳种植的主产地王湾村地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7℃左右,雨量充沛,加之位于长江之畔,区位、地形、气候条件优势为枳实枳壳种植提供了优质条件。其二则是该产业为镇域经济带来了可观的产值。
采收的枳壳鲜果。
以2024年数据为例,泸县太伏镇王湾村党委书记王孝平介绍,全村种植的1500余亩枳实枳壳GAP核心示范基地,产量达800吨,产值达300万元。也就是说,一吨枳壳价值3750元。“走中药材种植这条路,确实不仅解决了村上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王孝平直言:“2016年以前,王湾村无产业、农民无工作、集体无收入。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余元。现如今,村上在龙头企业——泸州天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以种植枳实枳壳为主导产业,农户以流转、入股、务工的形式积极参与基地发展,按照‘保底分红+务工工资’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枳壳枳实产业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共享。”
村民背着满筐的枳壳鲜果去装车。
以王湾村为核心种植基地,枳实枳壳还辐射带动周边石坝、林桥、照南山等村种植了1600余亩。不仅如此,为提升该产业产品的附加值,2021年6月,泸州枳壳枳实初加工基地也在王湾村完成一期建设并正式投产。据泸州天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小玲介绍,基地拥有2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及7条自动化生产线,具备清洗分选、切片制干、成分提取及成品包装等功能,日加工鲜果能力达10-20吨,同时还可生产中药饮片原料、枳实枳壳干品等系列产品,推动了枳壳枳实产业链的延伸。
“除了对我们自己的产品进行初加工外,我们还积极承接来自重庆江津、宜宾、内江等地区的中药材初加工订单,初加工单价根据产品类型而定,年订单量达500余吨,产值可达100万元。”彭小玲说。
章泽彬表示,结合中药材市场需求,全镇在大力发展枳壳枳实产业的同时,还协同推进佛手、吴茱萸等中药材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和具备产品初加工能力。“之后我们还计划打造集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品牌特色化。”
枳壳切片后的样子。
据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种植品种主要为枳实枳壳、白芷、黄栀子、车前草、金银花、万寿菊等。年产量2.5万吨,产值2.47亿,分别比同期上涨7%、10%。
“泸县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加工、贮藏能力不够,仅枳实枳壳、白芷有初加工水平。”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将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型中医药企业,深化“县企合作”,支持泸州天植、四川众鼎、卢川等企业,大力开展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核心基地规范化发展。同时,继续按照“一地多收”的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粮经复合模式,增加中药材种植面积,再发展中药材初加工、精深加工,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