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蚌同塘一水养出百万收益

2025-07-24 20:36: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蔺云飞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7月24日一早,泸县太伏镇伏龙村珍珠蚌养殖基地的水塘接连成片,宽阔的水面上,漂浮着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串联成线,这线下面,其实是一个个珍珠蚌苗。

村民划着小船去投放蚌苗。

只见工人们划着小舟,拿起藏在水中的珍珠蚌检查长势的同时,又将才运回来的珍珠蚌苗放入水中。

该基地负责人邓槐支介绍,为了供应订单,从本月初起,便开始陆续向水塘中投放珍珠蚌苗。而这些珍珠蚌苗在投放水中之前,得进行一次“手术”才可在日后结出珍珠,带来收益。

“珍珠蚌里的珍珠,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在养殖前进行人工干预,将珍珠蚌裙边切成小片植入到个头适中的‘种蚌’内,刺激珍珠蚌分泌珍珠素包裹在蚌内后形成天然珍珠。”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云介绍。

宽阔的水面上,漂浮着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串联成线。

据了解,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珍珠蚌养殖龙头企业,现已带动全县养殖珍珠蚌5000余亩。目前,该公司为不少珍珠蚌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也承接了为珍珠蚌“做手术”的工作。

在泸县海潮镇珍珠蚌插片车间内,40余位工人正各自分工将需要“插片”的珍珠蚌撬开,用剪刀剪下两侧裙边,经过撕膜、消毒等处理后,只见条形裙边肌肉被切成了几毫米见方的小片。紧接着,几位工作人员再用针状工具,将其一片片植入到要投放至池塘的“种蚌”两侧的裙边筋膜中。

“一片插片就可结一颗珍珠,每个珍珠蚌最多能插入30片,插片工的技术水平,会关系珍珠的转化率和品质。”何云说。完成“手术”后的珍珠蚌,就可以直接运回池塘进行喂养。

村民正投放蚌苗。

人工养殖的珍珠蚌,从开始养殖到产出珍珠,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为提升收益,邓槐支说:“基地采用‘珍珠蚌+鱼类’混养的模式,在珍珠蚌养殖水域混养了白鲢、草鱼等,鱼多以藻类为食,排出的物质同时也为珍珠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样不用投放养料,水变清了,蚌的生存率也提高了,一举两得。”

目前,邓槐支的养殖面积达54亩,珍珠年产量将达到1200余斤。“按照现在的珍珠市场行情计算,估计能带来100万元产值。”邓槐支估算。

从埋珠、植片到捞蚌、放网,再到日常维护管理,珍珠养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操作,该产业也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增收。

“以前出去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在基地干活,主要负责捡蚌、放苗、日常管护这些,一天也有一百多元,活儿不累,离家近,收入也稳定,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罗文兵说。

养殖基地。

据泸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股股长张德明介绍,珍珠蚌产业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在控制养殖密度(按照每亩不超过1500只珍珠蚌养殖要求),不乱投入肥料,规范养殖的前提下,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珍珠蚌作为滤食性动物,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能很好地消耗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采取合理密度养殖珍珠蚌,可起到改善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水体生产潜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存的目的。”张德明说。目前,泸县珍珠蚌池塘养殖已覆盖十余个乡镇。

泸县太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蕾表示,通过充分利用好田资源、水资源等,做好龙虾、珍珠产业,以特色水产养殖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