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观察 龙欣雨 文/图
9月24日下午,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0余名干部来到泸州市江阳区,走进位于茜草街道的匠心文化传承馆,重温三线建设历史,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

匠心社区供图
而在这里,为他们讲解那段历史的讲解员,正是1970年,跟随父母从辽宁抚顺来到泸州的三线建设者二代——陈玉杰。
“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布局的一次大迁徙。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建筑机械厂(以下简称:“长三厂”)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先后从北京、抚顺、上海等地内迁到泸州,在茜草坝拉开了泸州这座城市三线建设的大幕。
1970年5月,当时18岁的陈玉杰与父母、弟弟妹妹一起,一家六口坐上绿皮火车,到内江隆昌火车站,再转车到泸州,扎根茜草坝。

“当时的茜草坝,全是农田和土路,还有很多橘子树。”陈玉杰回忆55年前刚到泸州,头一次面对南方闷热的夏天,让他们只能靠往地上墙上泼水降温度过。“我当时不想待在这里,就跟父母作。”陈玉杰笑着回忆,时任长挖厂精工车间主任的父亲陈秉志,只说了一句话,“泸州茜草坝永远是你的家”。
慢慢地,陈玉杰和弟弟妹妹们习惯了泸州的气候和生活。陈玉杰当上了广播员,次年姐姐也来到泸州,一家人团圆。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玉杰对茜草坝有了归属感,也见证了“长三厂”和泸州机械工业的高光时刻。
1977年6月,我国第一台斗容量最大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在长挖厂试制成功。“我们还为它剪了彩呢,在总装间门口,披红戴花的。”现在提到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下线的场景,陈玉杰依旧是满满的骄傲,“我们自主研发,用了四年时间就生产出来了!”
如今,陈玉杰和自己的孩子都扎根在泸州。她加入茜草街道组建的“银发讲师团”,五年来一次一次为他人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历史。陈玉杰说,有小朋友问她什么是三线?为什么要搞三线?她一一解答。看见小朋友们一点点了解三线建设,陈玉杰觉得这也是一种传承。
“现在我就想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三线建设,希望这段历史能一直被人记得,精神能得到传承。”陈玉杰说。

泸州市茜草工业遗址是泸州三线建设典型代表“长三厂”的所在地,也是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地。
现初步呈现的一期“1965茜草工业记忆”,是原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厂的厂房,占地面积187亩,保留老厂房25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收集整理“三线”建设时期各类照片、文字资料1100余份、老物件175份、老设备20余台,全景再现了“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工作场景。
当前,随着茜草滨江路、国窖大桥互通立交落地、泸州长二桥、泸州二环路项目的完成,茜草立体交通路网已初具规模。茜草1965工业遗址保护项目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将以“泸州是座光荣的城”为主题,在保护原貌、原址、原样的基础上,打造为泸州市城市型滨水休闲工业旅游区、泸州夜经济重点区域、川渝滇黔结合部的文化新地标和泸州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