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基层组织区域联建 群众实惠

2012-12-07 10:01:44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代陈伟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杨涛 记者 丁一)11月26日,彩旗飘扬,锣鼓震天,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龙井村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四洞沟村、两汇水村的跨省连通公路通车了。

“现在路整安逸了,卖个肥猪不用抬,整点料块不用马来驼了。”叙永县龙井村四社村民蔡正飞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

记者从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龙井村了解到,该村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毗邻两村的村民一直争林占地,纠纷不断,跨省道路连接不通,村民出行遇阻受挫。今年,龙井村向乡党委提出建议,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的两村一起贯彻 “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跨省两乡镇党委通过沟通,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发挥村支部党组织的优势,为村民增收致富和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从而实现了支部信誉得提升、群众盈利得实惠的共赢局面。

共建 打破界限 主动沟通道路宽

叙永县大石乡龙井村和赤水市大同镇四洞沟村和两汇水村紧紧相连,毗邻三村的断头路拖扯着一直没能通,两省的村民都想在修路占地上捞点好处。基层支部跨省对接共建,三村支部人员齐聚一堂,各村修路占地协调工作很快得到落实,不用集资,不用组织劳动力,村民自愿上路参与劳动,短短几月,拖扯了近十年的道路得以贯通。

“挨得这么近的两个村,结亲交友是肯定的,林区道路项目和机耕道建设让一条条公路在村中延伸,可是到了两省边界的时候,就是接不拢,矛盾纠纷一次比一次激烈,这路我压根就没想到能接通。现在好了,不仅走亲访友方便,运点肥料拉点料子也快捷了。”赤水市大同镇四洞沟村的支书梅如金告诉记者。

共享 互通有无 服务群众更快捷

年近半百的老陈手捧着户口本站在派出所的门口,“娃儿有户口了,读书不麻烦了!”看着户口本上的陈小云(化)和陈小容(化名),老陈两眼饱含泪水激动地说。

老陈为龙井村六社的村民,因为山高路险,守着满山的竹木资源却一贫如洗,而立之前才经人介绍认识了赤水市大同镇两汇水村的姑娘刘芳(化名)并“结婚”,这段婚姻给他留下了两个孩子后,实在吃不了山上那份苦的妻子离家出走,可怜了两个还没有来得及上户口的孩子,根据新生儿入户规定,非婚生育入户男方需要在女方未入户证明及女方的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现在连妻子到底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证明呢?”老陈很无奈。

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没有户口不能入学,老陈只有挨着去求人帮忙,孩子进入了教室,学籍又成了老陈头痛的事情。三村支部搞共建为老陈带了福音,两汇水村委获知情况,鼎力相助,出面找刘芳家人协调,两天时间,远在外地务工的刘芳将身份证复印件传真回到了村委会。

共赢 携手并进 区域联建成效显

叙永县龙井村四社的黄永江不仅召集全家人进入了楠竹林,还请了几个工人帮着挖冬笋。

川黔边界的海拔相对比较高,气候适应楠竹的生长,往年的冬笋都是靠肩挑背抬或者请马帮运下山,除去运费就没有什么自己的。有了三村支部共建的平台,川黔边界的村民联合在一起同挖同出,批量销售,拧成一股绳的村民有了和采购商谈条件的资本,林间大量的冬笋让收购商看到了可观的利润,同意了村民进山收购的条件。

黄永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林子一年出6-7000斤冬笋,市场收购价2元/斤,请人运冬笋,这么远的路,体力好的挑120斤,按农村的运价80元,请人挖一天得60元,还不知道能挖多少?”老黄笑笑继续说:“还得管三顿饭。现在不说别的,把省下的运费当成利润,多收入5000元没问题嘛!”

龙井村支部书记赵其春望着远山。“跨省基层组织区域联建让两省边界的道路贯通了,竹木资源得到整合,零散的竹木原材料集中在一起,4家竹料加工厂刚进驻,村民罗芳华从山东引进肉牛试养已经到了……跨省边界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正在淡化,川黔两地村民共同描绘着发展的蓝图,两地村委正筹划利用农闲、节日等举办村民联谊会,丰富群众的农闲生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