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大旺竹海看楠竹林如何变身“聚宝盆”

2019-10-12 09:22: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蔡惠兰 张其) 绵延的群山、葱葱郁郁的竹林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泸州纳溪有这样一个地方,正如《那溪那山》歌儿一样美。它就是全省首个“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大旺竹海。大旺竹海现有林地93.2万亩,森林覆盖率47.94%,林木绿化率高达54.63%。

 

/items/201910/1910120924282600000F6293.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你们看,这一片刚种下去的竹荪已经是客户签了合同交了订金的,共签定了50亩的合同,只要四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回收成本了,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定单销售,产品供不应求。”在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专合社理事长张治国高兴的说。

张治国是如何将楠竹林变为聚宝盆的呢?近日,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记者一行来到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进行探访。

放弃高薪工作回家照顾父母 发现聚宝盆

张治国是泸州纳溪区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土生土长的纳溪人。“守着楠竹林,就是守着聚宝盆。”张治国说,“楠竹全身都是宝,竹子可做竹家具,竹工艺品……直径不小于六公分的楠竹,可卖到480元一吨。不仅如此,还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循环经济效益,春天挖春笋、冬天挖冬笋,楠竹里还可以发展林下种植,我种的就是竹荪。”

在泸州纳溪白节镇大旺高峰村生长着成片的楠竹林。张其摄

2010年,张治国因为父母生病放弃高薪工作回家照顾父母,看到老家到处都是成片的楠竹林,“俗话说靠山吃山,守着这么大的楠竹林,我一直就在思索,每天守着家门口这片绿水青山,我能做点儿什么呢?当时经常有游客到山里来买山货,犹其是对竹荪特别喜爱,想了一段时间,我决定种竹荪。”

说干就干,张治国流转了土地500亩,第一批种植竹荪300多亩。对有着高中级烹调师证、高级营养师资格证的张治国来说,烹饪是他的拿手,但种植竹荪完全是另一门技术,没有种植经验,失败的话,成本也非常高。为了种植出品种多、品质更优级的竹荪,张治国还去四川省农科院、竹荪种植大户以及通过政府组织的考察等方式学习种植竹荪。

张治国指着一片楠竹林,高兴地说:“你们看,这一片刚种下去的竹荪已经是客户签了合同交了订金的,共签定了50亩的合同,只要四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回收成本了,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定单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这一片楠竹林下,有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治国刚种下的竹荪菌种。张其摄

谈起竹荪的种植,张治国更是头头是道。“竹荪的品种有棘托、冬荪、长裙。棘托一般在四月份的时候种下,到七至九月份就可以采收;而冬荪一般在八月份种上,到12月份采收;长裙也是在八月种植,生长周期相对要长些,要到第二年四五月份才能采收。其中冬荪的价格最高,一斤干的竹荪可以卖到350元以上。”张治国说。

记者在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一个个刚从土里挖出的,黑绒绒的竹荪堆了一地,村民们正在小心翼翼地给新鲜的竹荪去除泥土。张治国告诉记者:“挖竹荪一般都是从早上五点开始,下午两点结束,挖回来后,还要给竹荪去泥,通过烘干机烘干,然后根据大小以及完整性给竹荪分出等级,等级越高,售价就越高。今年种植的300百亩竹荪,现在陆续的开始采收,目前只采收了一部份,已经卖了400多万,到年底的话,收益可能会翻倍,将达到800至900万元,村民因此也可以在家门口就挣到钱。”

投入35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 村民变股东

“种植的第一批300亩竹荪,一季收成一般是在400多万元左右,种植药材一亩有几千元左右。”张治国说,村民们看到种植竹荪能有这么好的收益,也纷纷来取经学习种植技术。为了将种植竹荪的产业做大,带动村民一起种植增收,2018年10月,张治国投入350万现金成立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了本村55户村民入股,入股采取以土地,现金等多种形式,年底按股分红。对不会种植的村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还给农民上夜校培训。

张治国说,种植竹荪使用劳动力多。在种植最高峰的时候,聘用民工有100人左右。平时用工也有六七十人,每天支付种植竹荪的人工工资在120元至200元,最多一个月付出民工工资20多万元。一般民工一年下来4.5万元左右,而在家的村民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泸州纳溪区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给竹荪去泥。张其摄

今年50岁的李吉会就是泸州市纳溪区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兼职”人员。播菌种、捡竹荪、晾晒竹荪、烘烤这些都是李吉会平时在专合社干的活。

李吉会一边给竹荪去泥一边对记者说:“自己是去年腊月来到专合社兼职的,之前,就在家务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如今在专合社兼职,离家近,农忙时就请假,闲的时候就来工作,平时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比只在家务农好多了。”

专合社除了李吉会这样的兼职,还有专门将楠竹边角料变废为宝的工人。今年53岁的石永成,家住高峰4社,他就是翠竹种养殖专合社的一名成员。石永成每一天的工作是将若干竹丫枝制作成扫把。“竹丫枝、一根一米多长多的竹竿、一把铁刀,只要这三样工具齐全,我4分钟就可以制作一把扫把。”石永成骄傲的说。

在泸州纳溪区翠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名石永成正在用楠竹边角料制作的“扫把”。张其摄

以前,石永成的工作就是帮竹子加工厂砍山上的楠竹,还要负责给厂里送去,村里路不方便,经济效益也很低。自从村里成立了专合社后,石永成就在专合社帮忙,在山上捡竹子的边角料背回专合社,再把边角料打理好,就开始制作扫把了。“一天可以制作60多把,每把扫帚能卖4元。隆昌、荣昌等地的环卫公司直接来购买,不愁销路,我只负责把扫把制作好。一个月能卖3000元左右。”石永成说。

种养循环、打造竹产业链 实现对竹子“吃干榨净”

合作社建起来了,村民收入也开始增加了。

张治国下一步在不断引进竹荪新品种的同时,还将建冷藏库。“我们要将新鲜竹荪冷冻起来,让游客一年四季来大旺竹海旅游都有新鲜的竹荪吃。”张治国说。

近年来,纳溪坚持围绕“高质量”和“风景线”,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和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聚焦全竹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发展提速增量、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下一步,以纳溪现代竹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发展优质竹林基地,推进“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模式。以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为引领,重点打造“竹制新材料+竹家居用品+竹食品药品+竹工艺品”产品链,实现对竹子“吃干榨净”。

以全省首个“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大旺竹海景区为引领,做强竹旅游产业,打造“休闲观光+餐馆娱乐+养生保健+文化旅游”消费链;借助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与“国际竹藤中心”“西部竹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等合作优势,积极开展竹加工类和创意类培训;依托大旺竹海景区竹林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