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白节镇:背靠产业园 楠竹林种出致富“山珍”

2020-04-14 15:56: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金其云 廖胜春)“冯老板,请帮我采摘20公斤鲜菇,下午过来取货。”4月12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七组大球盖菇种植大户冯再国一边带着工人采收大球盖菇一边说,眼下气温升高,菌菇出土快,每天至少采收一次,还要打理凉晒、包装入库和订单发货,硬是忙不过来。

据悉,冯再国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先后在流转的楠竹林下种40亩大球盖菇和40亩竹荪菌种,目前大球盖菇和竹荪进入采收高峰,大球盖菇亩产量预计在2000公斤左右,竹荪亩量预计可达320公斤左右。依托互联网、电商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冯再国的林下“山珍”俏销周边市场和省内外大都市,年纯收入达50万元。

味觉触发二次创业林下种植

冯再国今年46岁,先后在建筑、竹片加工等行业打拼多年。几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饭桌上,口感鲜美的凉拌木耳、竹荪鸡汤触发了冯再国林下种植念头。

“别人搭建大棚栽种木耳、竹荪、羊肚菌等都能赚钱,家门口的数万亩楠竹林是天然的种植大棚,发展林下种植肯定有‘钱’景。”冯再国说,村民加工竹片留下竹宵、竹灰等下脚料是培育菌菇、竹荪最佳原料,就地取材成本低。

2017年初,冯再国专程前往泸州一菌种场学习菌种栽种技术后,流转家门口的30亩,楠竹林试种红木耳。为提升试种成功率,冯再国专门从菌种场采购一套设备自制木耳菌棒,有效解决了户外木耳菌棒变质腐烂问题。露天培育相当于生态种植,延长了木耳的生长周期,口感非常好,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什么品种风险小、什么品种挣钱快,冯再国就种什么品种。于是,他先后成功试种了木耳、竹荪、羊肚菌、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既管护增肥楠竹增加楠竹产量,又种植增收。

互联网+竹林山珍销市场

走进冯再国的竹荪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楠竹林随风摇曳,林间凉风席席,空气清新。“还有半个月我的竹荪就大量出土。”冯再国挑选一个头特别大的竹荪,急忙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拍照发朋友圈、请客人品尝是冯再国打开林下产品销售的一个“法宝”。冯再国说,三年前,在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的亲戚朋友春节回家,我用新鲜的竹荪蛋炖鸡招待他们,他们品尝后觉得味道非常好,于是就带了不少回去。没想到,竹林山珍美味一传十,十传百,新鲜竹荪蛋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开了销路,不少商家和客人纷纷通过快递、电商等定期不定期订购他的林下产品。

“客户来电想吃新鲜竹荪、菌菇,我就立即备货托运。”冯再国说,跨省托运一般需要3天时间,竹荪蛋产出竹荪最长可达15天,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发货,客户可以将新鲜竹荪蛋做成美味佳肴,也可以将竹荪蛋放在温度在15-20度的地方,让新鲜竹荪从竹荪蛋里长出来。除销售鲜竹荪和鲜菌菇外,冯再国还通过烘制、凉晒等方式制作干竹荪和盐水菇,保障一年四季都新产品不断货。

背靠产业园抱团发展增收致富

白节镇高峰村及周边楠竹面积近10万亩,土壤、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种植。2019年初,纳溪现代竹产业示范园区项目落户高峰村,竹产业示范园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整合资金投入和配套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创新”基地+养殖户+合作社+市场”模式,推进”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植--回归竹林”的竹林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种养产业,带动示范园及周边村民种养殖增收。

背靠产业园,有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冯再国基地的产业路四通八达,他发展林下种植业的信心更足。于是,他抢抓机遇扩大种植规模,把竹林流转面积扩大到400多亩,并成立纳溪区冯袁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户竹农种植增收。“从覆盖栽培原料、播种及后期管理,只要种植户有需求,我都有问必答,上门指导。”冯再国说,林下种植原料多数都是就地取材,但种植技术很关键,合作社社员我都手把手传授技术,保证他们试种成功。

“农忙种地,农闲到基地打工,既挣钱又能照顾家人。”村民喻真文在冯再国基地打工,从事管理、采收和加工等工作,仅打工收入达1.5万元。目前,冯再国的种植基地带动10多个村民就业增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