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周梦颖)7月3日上午,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白招牌社区居民谢琴,在白招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咨询小孩读幼儿园网上报名一事。因居民不会操作网上报名流程,白招牌社区工作人员耐心为其讲解引导,为居民顺利完成网上报名流程事,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现在办事很方便,进来随便找个空桌坐下,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过来询问情况。”白招牌社区居民袁忠心说,现在办事比以往便捷多了,跟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熟络,自己有啥困难,也会想到来社区寻求帮助。
走进白招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敞亮的大厅两边,摆放有舒适的座椅,整齐的书籍,与普通的党群服务中心相比,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日常我们为社区居民办理业务都是在大厅旁边的桌子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办理。”据白招牌社区党委书记叶健介绍,以前社区居民反映,走进白招牌社区服务大厅就是看到冰冷的台子,心里总感觉隔着个柜台,社区干部和群众显得很陌生,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感觉自己不是进了服务大厅,而是“衙门”。
为此,白招牌社区就把原来传统柜台式、隔离式的办公区拆除,为群众提供零距离互动式的“一对一”服务。“所谓‘一对一’,就是指白招牌社区在全市率先试行‘全岗通’服务方式,社区群众来办事,随便找哪个窗口的社区工作者,都可以‘一站式’把事情办好。”
叶健举例,以前办理医疗救助要找负责民政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要继续申报重慢病或者进行养老退休资格认证,又得向负责劳动保障和医保的同志再次咨询提供材料。现在不同了,居民只需要到综合岗,将相关资料提供给工作人员,由社区工作人员到后台进行统一处理,就可以一次性办好,避免多跑路。
感受到社区变化的除了居民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白招牌社区居委会主任钟雨杉告诉记者,以前社区服务大厅没有改造前,居民来办理业务都比较匆忙,一旦手续繁琐了,个别居民就会不耐烦,态度不好,就容易与社区工作人员产生冲突。“现在大家都面对面交流,有啥问题当面解决,办理业务的程序减少后,居民的态度也好了,彼此关系也更和睦了。”
这些改变,离不开白招牌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叶健表示,白招牌社区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社区面积0.7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926户,9875人。其中老弱病残的困难群众有636人。白招牌社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有市委党校、医科大附院等11个驻区单位、116栋散居楼院(且仅有1栋有物业),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些难点,白招牌社区按照楼栋分布、人口密度、党员情况等,划分为四个综合治理网格,着力实现“情况掌握在网格、工作推动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网格”。
另外,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过程中,白招牌社区搭建起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平台,撬动各级党员干部、资金资源和服务项目等下沉一线、向网格聚集,现已妥善解决党校家属楼电梯安装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40余个。
对于驻区单位,白招牌社区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形成了以共建单位、党员志愿队伍和社会组织“三支”治理力量,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泸州市委党校作为白招牌社区的驻区单位,已与社区签订了共建协议。
“我们安排了多名党建专家担任社区党建辅导员,定期进行党课辅导、及时准确地将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进行宣讲。”据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莹莹介绍,市委党校作为市委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地,除了要积极参与到全市基层治理工作之中,还要通过主体班设置基层治理专题课、面向全市宣讲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开展基层治理专题调研提供决策咨询等积极助力泸州基层治理。
在教学上,市委党校开发基层治理专题,由白招牌社区提供鲜活的基层治理实践案例,市委党校再把实践案例进行理论的提升和传播;在科研上,将白招牌社区纳入市委党校重点研究对象,为市委提供决策咨询的同时,其基层治理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优化白招牌社区各项工作的重要参考。
除了以上举措,近年来,白招牌社区先后创新“一长多员”网格治理模式,由包片社区干部任网格长,统领专兼网格员共同下沉一线、化解矛盾;首推“亲民化”阵地改造试点,通过全程代办等方式,让80%以上服务事项实现“零跑路”;自主孵化本土型、综合性社会组织—星星社会服务中心,设立17个服务项目,惠及群众3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