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亿”双手书写抗疫精神

2021-09-27 07:51:1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魏杰

9月27日,四川日报15版(点击图片看原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犹记2020年1月21日疫情初起时,记者正从驻地泸州赶回武汉老家探亲。彼时,无人知道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两天后,武汉封城。记者亲眼目睹了城中最初几天的慌乱:大米、口罩等物资被抢购一空;带着大包小包的情侣匆忙赶车;公交车师傅落寞地将最后一趟车开回终点站,用手机拍下封城前拉的最后一名乘客。

那时,往日里喧嚣热闹的武汉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医院床位紧缺”“武汉感染人数破万”“李文亮医生感染病毒去世”等消息陆续传出。疑惑,恐惧,焦虑,无助——留守武汉的900万人,在当时脑海中多少都曾闪过这样的情绪。全国各地也在陆续报告本土病例,中国战疫进入最吃紧的时期。

面对生死考验,党和国家作出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决策,各条战线都有抗疫勇士站了出来,“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这“亿”双手紧紧相牵,拨开疫情阴霾,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分秒必争。武汉“封城”当天,“建设一座‘小汤山’,阻击肺炎疫情蔓延”的命令下达,各地建设者迅速集结,仅用10天10夜建成火神山医院,1000张床位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缓解其他医院隔离救治压力。这样的“中国速度”,贯穿此后的雷神山医院建设、大规模方舱医院改建、多个集中隔离点开辟全过程。

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疫情初起时,全国各地多支医疗救援力量奔赴武汉一线。一份份按着手印的请战书,一句句义无反顾的誓言,一件件裹满汗水的防护服,一张张被勒红泡肿的脸孔……在那些日子里汇聚成最催人泪下的感动和最抚慰人心的温暖。时至今日,国内零星疫情散发,仍有白衣战士、志愿人员逆行在抗疫的第一线。

举国同心,共同抗疫。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和科学调度,医护人员连轴轮转,社区人员日夜值守,各行各业守望相助,普通群众坚守家中,志愿者、捐助物资接力不断。尽管此后国内疫情趋于平静,日常防控也从未放松:新冠疫苗流动接种车开进偏远深山,流动接种队打进万人厂房……到2021年9月18日,我国接种新冠疫苗总人数超过11亿,覆盖全国总人口78%。

尊重科学,精准防控。一年多以来,全国陆续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健康码识别等科学防控举措,多条技术路线研发新冠疫苗,各地也在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不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贯穿始终。

命运与共,风雨同舟。疫情面前无国界,我国为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对外派出医疗专家组和提供防疫物资。

疫情发生以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不知检验了多少忠诚和勇敢。

记者问过身边四川的医生,为什么去一线救援?也问过周边的亲友,为什么成为自愿留守武汉的九百万分之一?战疫场景不同,答案却很相似:相信重大时刻危急时刻能挺过去,相信中国人会力往一处使。

这种信任不是凭空来的。百年来,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正是这样用“亿”双手,共同扛过艰难险阻。

战疫仍未结束。但国人防控意识整体提升,各地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不断完善,点点微光正汇聚成火,照亮这场抗疫决战的最后胜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