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张其)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为进一步加强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丰收”,近日,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印发《推动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利用八条措施》。
笔者看到,措施主要是从建设两个实验区,拓展多项非遗融合,共建多个工艺工作站,认定一批非遗工坊,评选一批保护基地,设置多个展示区,培育一批非遗品牌,开展多种宣传营销共八个方面来“发力”。
大方向明确,如何细化“路线图”?
首先是深化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推动龙文化(泸县)生态保护实验区、川南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紧接着推动形成“非遗+茶旅”“非遗+文创”等“非遗+”产业链,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文创产品、旅游线路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出“泸州手作”传统工艺品牌,研发非遗文创旅游商品,丰富“养眼、养身、养心”的文旅产品供给,促进文旅消费,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区(县)与院校、企业等合作,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驻纳溪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建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不仅如此,泸州市会定期认定一批非遗工坊,借鉴“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家庭作坊整合联动起来,通过“线下商超+线上带货”方式进行销售,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目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每年新增一批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非遗传承示范校园、传习基地、体验基地等。
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将推动“老泸州”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建设;各区(县)分别建设1个及以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展示场馆或展示体验区(可依托公共文化场馆配套建设);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定期开展泸州非遗精品展并免费开放。
“我们还要打造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豆花节、火把节、火龙节等民族民俗活动品牌,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宣传展示等活动,推广‘酒城旅游美食品牌’,全市每年评选10个以上酒城旅游美食,评出非遗十大伴手礼、最受群众欢迎的十大非遗作品、十大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等,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起,会推动“非遗进万家”,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编制“泸州非遗项目地图”,编撰《泸州非遗图典》等宣传画册,切实增强泸州非遗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