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魏杰
“今天谷子就全部打完了,现在田里的鱼每条有一斤左右,大点的我们都已经开始抓来卖了。”9月25日,位于观文镇民乐村稻渔共生示范区,300亩稻谷喜获丰收,村民们正忙着晾晒稻谷,古蔺县观文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学强笑着说:“今年我们又开始试养虾了。”
观文镇民乐村稻渔共生示范区。马学强摄
以稻养鱼,以鱼促稻。3年前,在东西部协作的支持下,古蔺县德耀镇凤凰村率先借鉴青田县“稻鱼共生”经验,打造稻鱼共生示范园区,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种养模式。“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们全村种植的2000多亩水稻,产量达220万斤,预估销售收入在520万元左右。”最近,德耀镇凤凰村文书邱印德正忙着销售“稻鱼共生”产出大米“天台贡米”,并计划年底将大米在超市上架。
德耀镇凤凰村“稻鱼共生”产出的大米“天台贡米”。邱印德摄
“凤凰村的先行先试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今年我们在观文镇民乐村建设的160亩稻田养鱼核心区已完成70%的工程量,白泥镇白泥村建设稻田养鱼核心区已建成。”青田驻古蔺帮扶工作队干部介绍,东西部协作稻鱼共生系统建设项目主要采取“村集体+农户”实施稻田养鱼种养循环模式,村集体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当地实施稻田养鱼,实现农户增收。
白泥村稻鱼共生基地。黄文庆摄
据了解,白泥镇山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缺乏,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今年,在东西部协作资金70万元的支持下,白泥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启动稻鱼共生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于9月15日全面完工,让100亩“旱改水”土地“小田”变“大田”,旱地变“粮田”,将低产旱地改造成高效良田。
田埂上,白泥镇农服站站长王宗保弓着腰,认真观察着鱼儿们的生长情况,只见收割完稻谷的稻田里,鱼儿们在水里来回游动。“谷子收完了,鱼的活动空间更大,更有利于鱼的生长。”王宗保介绍,稻田为鱼提供生长环境和天然饵料,鱼吃稻田里的虫和杂草,可以减轻虫害和草害,产出的鱼粪又可以作为田间肥料,更利于水稻生长。
日前,白泥村稻鱼共生基地的稻田里投放鱼苗。邓小红摄
预计今年,白泥村稻鱼共生基地年销售额有望实现突破2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严格按照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了改造,不但修了沟渠,还安装了诱虫灯等。”白泥村种养户罗帮学开心地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放了40斤的鱼苗,成鱼后每亩可达400斤左右,按每斤25元,每亩预计收入10000元,同时,水稻的平均亩产量也在900斤左右,要比去年增收6000余元。
观文镇民乐村稻渔共生示范区。马学强摄
据统计,2023年,古蔺县“稻鱼共生”种植养殖实现鱼类产量356吨,产值1424万元。目前,“稻鱼共生”种植养殖模式,已辐射至古蔺县10余个乡镇(街道)近20个村,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建立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构建起“一水多用,一田两收”的良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