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育秧进厂房:15天谷种成秧苗

2025-04-10 19:34: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消息(李杰 泸州观察 周梦颖) 4月10日,在泸州市泸县方洞镇三界村优质稻育秧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将育好的秧苗搬出棚内,等待移栽,这批秧苗,从0.3厘米的谷种,长成高20多厘米可移栽的秧苗,用了15天时间,相较于农田覆膜育秧所需的30-40天生长周期,时间缩短了一倍。

翠绿的秧苗。陈佳乐摄

另一边,工作人员李琴又将新的秧盘放入一架阶梯式、可滚动的钢架中后,按下设备启动键,便可看到育秧床设备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开始运转:种子播种、覆土、装盘,一气呵成。

“只需4个小时,这条流水线就能完成3800余个秧盘的制作。人工投入上,我们只需5名工人,两天即可完成秧盘制作、暗化催苗、苗床架移送工作。”泸县方洞镇三界村党总支书记郑国勇介绍,优质稻育秧中心通过暗化催苗室、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化育秧生产线等技术,将传统农田覆膜育秧的30-40天周期缩短至15天。

为何时间能缩短一倍?郑国勇解释:“将秧盘存放于暗化催苗室内,通过温控设备控制,恒定温度为30℃,湿度85%,可加速种子发芽进程。18小时左右谷种出白头,30小时左右完成催芽,发芽率达98%以上。”

泸州市泸县方洞镇三界村优质稻育秧中心。陈佳乐摄

完成催苗后的秧盘,会被移送至育秧苗床架上进行育苗生长。“育苗车间内配套水肥一体化、温控、补光等自动化设备。通过动力系统驱动苗床架,使秧盘上下循环式运动,秧苗就像坐‘电梯’一样,均匀接受阳光、水肥补充。”优质稻育秧中心刘道国补充道。

据了解,方洞镇优质稻育秧中心于今年2月建成投用,是泸县首个工厂化育秧大棚,以借力科技智能设备,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过去,村上的农户采用传统农田覆膜育秧,如遇上倒春寒,秧苗容易烂种,导致成活率不稳定,耽误农时不说,且周期长、效率低。”郑国勇说,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育苗,在优质稻育秧中心育苗,人工成本降低了50%,肥料利用率提升30%,秧苗存活率提升10%-15%,为后续的农事活动争取了更多时间。

“今年泸县采取‘增技术、备农资、强装备、保用水、稳播面’等措施,做好春耕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泸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高级农艺师邓德军表示,2025年,全县预计大春粮食播种面积121万亩以上,小春季粮食种植面积7.91万亩、油菜种植面积26万亩,其中水稻预计要完成播种56.5万亩。

近年来,泸县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资源,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绿色防控”全链条模式,保障粮食安全。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市在确保完成粮油生产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推进粮油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春耕工作开展前期,便引导各区县开展集中育秧(包括水田育秧、旱育秧、工厂化育秧),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视频素材来源:陈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