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洁)她,是一位年迈母亲的女儿,是一双年幼儿女的妈妈。疫情期间,她还是一名奔忙在工地上的战“疫”者。她就是泸州市建管一中心监督科安全工程师刘艳。疫情汹汹来袭,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她却给自己按下了“快进键”。
提前返岗她成了一名逆行者
农历2019年除夕,忙碌了一年的刘艳夫妇俩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位于江阳区通滩镇的老家,打算陪年迈的母亲好好过个春节。正月初一晚上,正在陪老人看电视的刘艳突然接到单位提前返岗的通知,“疫情当前,虽然早有思想准备,没想到这么快”。第二天一早,刘艳便将两个孩子交给母亲和丈夫,匆匆赶回单位,迅速投入建设工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春节期间,绝大多数项目工地已经停工,大门紧闭。戴着口罩,穿着运动鞋,刘艳和同事们分成三个工作小组,从早到晚,辗转各个项目工地,联系施工单位负责人,核查防疫物资准备、人员信息登记、隔离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城市暂时停下了脚步,人们都自觉在家隔离。没有交通车,她就自驾。餐馆都关门了,一盒方便面当午饭。负责人联系不上,多打几个电话。白天跑工地,晚上整理台账。即使这样,一整天下来,每个组最多也只能核查两三个项目。22个城建项目,刘艳和同事们整整跑了一个周。
上工地核查,刘艳直言困难重重:门难进,都把工地的大门关得死死的,“怎么进去”;脸难看,都戴着口罩,“看不清”;饭难吃,所有餐馆都关门了,“想吃口热饭不容易”。但在刘艳眼里,这样的困难越大,她越放心,“说明大家的防疫意识都很强,工地更安全!”
“身为安全工程师,要么在工地,要么在去工地的路上,根本不敢穿高跟鞋”。刘艳笑言,自己也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可自从进入市建管一中心工作以来,裙子和高跟鞋就被她锁到柜子里,再也没有穿过。
项目全部核查完,刘艳和同事们又对照《复工防疫指南》,对负责的22个城建项目逐个梳理问题困难,逐个研究制定防疫复工方案。
守护安全22个项目全面复工
长江六桥及连接线项目是泸州市重大城建项目之一,当前施工已进入攻坚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春节计划,复工时间往后一推再推。
“在建项目人员管理是工地防疫安全的重中之重。”长江六桥及连接线项目正在施工的点位有江北立交、主桥桥墩、南连接线、机场立交四个点位。春节期间,项目部休假人员106人,其中回湖北的56人,占了一半以上。
分散管理,逐步复工。每隔两天,刘艳都要到工地上走一遍,生活区、办公区、设备材料存放地是否坚持消毒?防控物资准备是否到位?工地食堂卫生安全管理措施怎样?复工人员的体温检测台账更新没有?每个细节她都不放过。
经过严格的复查验收,2月27日,包括长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项目在内的22个城建项目全部顺利复工。刘艳又和同事们投入到项目复工后的日常监督管理,每日收集、统计、核实、上报22个在建项目工地工人们的体温监测数据、下班活动轨迹等。欣喜的是,疫情期间,刘艳和同事们负责的所有城建项目施工工地没有出现一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也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巾帼柔情“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疫情渐渐散去,泸州长江六桥的桥墩不断在长高,茜草滨江路的道路在不断拉长。两个多月时间,刘艳一刻不停的奔忙在项目工地上,脸庞晒黑了,身材变瘦了,她全然不顾。年迈的母亲却时时为她悬着一颗心。
“每天要跑好几个工地,接触很多人,妈妈担心我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两个孩子怎么办?”说起家人,工作中风风火火的刘艳满是愧疚。
刘艳有两个孩子,大儿子9岁,正在上小学,1月份不小心手臂骨折,刚做完手术;小女儿才满2岁,正是最黏妈妈的时候。每天早上刘艳出门前,小女儿都要抱着妈妈哇哇大哭。好不容易把女儿哄好,刘艳才赶紧往工地上赶。
儿子的学校组织上网课,丈夫也已经返岗,刘艳只好把照顾孩子上网课的重任交给母亲,“每天老师在班级群里开直播、布置作业,我只能转发给妈妈,请她帮着监督孩子完成。”然而,老人年纪大了,精力不如年轻人,刘艳只能每天往返于工地和老家之间,“早上七点出门,晚上九点到家。进门之前先给自己全身消毒,洗过澡换过衣服才敢抱孩子。”抱过哭闹的小女儿,刘艳又打开电脑,和儿子一起看当天的教学录播,辅导儿子做作业。等到孩子们都睡着了,刘艳才开始整理资料,“常常要熬到12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