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何芳石琴维)近期,泸州市连续多轮暴雨灾害后,气温骤然升高至40℃,极易造成非煤矿山工业广场大量积水或淹井,边坡不稳定诱发滑坡、泥石流,高处块石滑落等风险。为此,泸州市“铸安2020”监管执法专项行动走进泸县、叙永县、古蔺县非煤矿山企业开展执法检查,着力“排险除患”,防范遏制事故发生。
从现象找根源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汛期隐患排查如何开展的?”“防汛应急预案是否开展了演练?”“值班值守如何落实的?”……在泸县石桥镇新耀矿石厂,执法检查组“铆上”了企业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在汛期中,企业如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采取什么防范措施更是刨根问底。遇到主要负责人含糊其词的,立即将问题进行记录。
“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尤其地下矿山企业,如果不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不切实排查整治风险隐患,极易发生冒顶片帮、透水等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执法人员解释,这往往就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源,因此必须盯紧企业主要负责人,督促其依法履职尽责,守好安全管理的“首要关口”。
在对古蔺县华兴建工建材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时,执法检查组再次发现了“人为隐患”。
检查组发现古蔺华兴建工建材有限公司存在首采工作面坡面浮石未及时清理、采场上部有一个使用开关随意放置在地面上无安全防护措施、未按照2020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开展矿山坍塌、滑坡事故专项演练等问题和隐患12项。
“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既反映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能力素质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工作作风不扎实,安全日常工作走过场,也映射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未严格落实,更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缺失。”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副支队长王然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并严格要求企业要紧密结合实际,细化整治措施,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调整、配强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同时,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法落实,培养员工安全警觉的能力,转化为安全自觉,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决不能对身边的隐患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最终引发事故。
“没想到,小隐患会变成大事故”,古蔺县华兴建工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令清当场表态,今后,坚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政策要求,做到隐患排查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安全管理到位。
从执法到服务合力“排险除患”
“执法就是要切实指导督促企业破解安全生产难题,做到隐患必除,安全生产条件达标。”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泸州市更加着眼于适应新时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推行柔性执法,助力解决问题、提升安全、推动安全发展。
此次执法检查,同行的还有3名安全综合、采矿、机电高级工程师。专家助阵,不仅拓展执法检查深度和广度,还给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和整改帮助,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添“双保险”。
在现场检查中,专家对照《非煤矿山现场检查清单》,对矿山通风系统、采场支护、爆破管理、设备的使用管理、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了逐一检查。在应急物资方面,不仅查看企业是否按规定配备配齐应急物资、按要求进行日常检查维护等,还抽查了应急物资能否正常使用、相关人员能否正确使用。专家解释,应急物资是事故发生时“保命”的最后一道关口,企业一定不能麻痹大意出现“木桶效应”。
在泸州交投金龙山建材有限公司,专家发现该采场东侧的最终边坡角超过《安全设施设计》规定设计65°的要求,易引发垮塌。经询问企业,原来是现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专家现场指导企业采取定向爆破降低边坡角达到安全设施设计要求。在后续开采中控制好炮眼的深度、炸药的数量和装药量,采取定向爆破。
“公司前期进行了自查自纠,但专家看待问题的角度更透彻,诊断检查更深入更细致。”泸州交投金龙山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四说,公司整合后,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运用、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治理等方面经验欠缺。专家的到来,不仅查找到企业自身找不到的隐患和问题,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企业帮助很大。
每到一处企业,专家还针对汛期排水沟不畅通、临边防护设施未达到防护要求、弯处未设置弯节风筒等非煤矿山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示,希望企业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整改,以免酿成事故。
此次执法检查为期一周,检查企业4家,共发现安全隐患50余项,执法人员均现场下达执法文书要求限期整改。共计停止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2处,对存在违法行为的4家企业予以立案查处。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一企一册”原则,建立事故隐患和整改责任清单,照“单”整改。同时,按照普法、问答、测试、检查“四个一体化”工作机制,对20余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测试,落实了“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筑牢依法治安防线。